路名无言,却“说”出时代巨变。
上海解放初期,政府仅对少数路名作了更改,大部分仍沿用南北向以各省名称命名、东西向以城市名称命名的准则。但有一条路却不得不提,那就是如今成为中心城区东西交通主干道的延安东路。
1950年5月,经过第四次改名,昔日英法租界的洋泾浜,最终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至今。梳理它的“前世今生”,曾主持编篡《黄浦区志》、今年80岁的陶俊老先生感慨不已:“上海解放60周年了,在这60年里,我有1/3时间在修地方志,延安东路算得上是反映上海中心城区沧桑巨变的最典型的一条路。”
解放前叫中正东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上海解放前,现在的延安东路还是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东路。这条路因其位置重要,几次改名似乎总是与时局相连。
最早,这里是英法租界的分界线,如今许多上海人恐怕都不一定知道,它的“乳名”就叫洋泾浜。因“洋泾浜英语”等声名远扬的它,那时还是一条横贯东西的河道,南岸为孔子路,北岸为松江路。通览上海租界路名,用孔子命名也仅此独有。
直到1914年洋泾浜被填,第二年筑成平坦的马路,租界当局便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其为爱多亚路。到了1943年,汪伪政府又将其更名为大上海路。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中正东路。
陶俊说,修志明史,温故而知新,每每整理这些史料都会由衷感叹:“从古代圣贤孔子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条路忠实记录时代变迁。”
水路变身立体交通
除了名字更替,延安东路的“模样”也发生巨变。
原先,洋泾浜像苏州河一样可以行船,是东西向过往的重要水上通道,1915年筑成马路后变成地面交通要道。而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各项事业发展,上海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延安东路地面拓宽为8车道,空中建起高架道路,地下又有越江隧道,形成地下—地面—高架“齐头并进”的立体交通。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后又改建成双车道复线的延安路越江隧道,大大缩短浦东浦西距离,让曾经只能靠摆渡过江的人们多了一种越江方式。
随着高架道路两旁建起横跨黄浦、卢湾、静安三区、总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延中绿地,市民提到“延安东路”又多了一份“绿色”的联想,“黄金路段”同时成为现代上海人休憩的好去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