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讲看了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笑疼肚皮,但看了他的“笑侃大上海”就没先前笑得那么“结棍”了。于是就传闲话:周立波的清口笑话勿多了,再讲就呒啥好笑了。这是瞎讲,周立波的演出还是一票难求嘛。不过,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周立波的确遇到了“瓶颈”。
周立波的两个“笑侃”专场,几乎掏尽了他几十年人生阅历的笑料“库存”。这些笑料、段子、故事、包袱,大都曾在民间流传,或出自个人体验,并且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证明的确是能让人笑得出、笑得开心,笑过之后还有余味的。再加上周立波的说、学、做、唱等扎实功底,把它们“发扬光大”,“笑果”几乎无往不胜。周立波一周侃它个二三回,再演个几十场,甚至上百场,没问题。大家都会笑得开心。但总不能把“打桩模子”“酱油加水”“周柏春像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反复演,演到波波六十岁吧?的确,题材与内容都需要出新、拓宽了,只有突破这个“瓶颈”,才有更多的市场与观众。
在日前举办的海派清口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作家、编剧们纷纷给周立波指点迷津、出谋划策。有的提出要给他配备创作团队;有的将“上海文艺原创”的大旗交到他手里;也有的建议他接下来可以侃侃时政现象,像美国的一档脱口秀节目;还有的要求他把振兴吴方言的重担挑在肩上。话语都很真诚,用心也很良苦,主意都很不错。可我有点担心,周立波吃得消吗?勿要“瓶颈”没钻出来,自己头颈骨倒“别筋”了。
依我看,周立波现在是道“自然景观”。尽管清口的提纲有些布局谋篇,但他基本是“自然喷涌”,怎么熟悉,怎么好笑,怎么扎劲,怎么说。如果把创作出来的东西加给他,使他成为一道“人工景观”,他讲得出吗?讲出来噱伐?观众会笑吗?我担心。
当然,波波对我说,他有这个潜力。那很好。其实,他真正的“瓶颈”,就是如何把自然与人工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还是那个自然的周立波。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瓶颈”也就破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