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解放上海纪念”照片上的主人公之一胡宝云,在时隔60年后,又见到了保存在战友李伟新那里的另一张完全相同的照片。“当初拍这张纪念照片,就是为了留住解放上海战役胜利的那一刻。你们把她登在报纸上,寻找解放上海的战士,让我感动啊!”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小区里的胡宝云家探访时,老人兴奋地取出他珍藏的照片。“啊,一模一样,确实是同一张照片。”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王毅边看边点头。他手里那张登在本报上的照片,和胡宝云手里的照片,1949年同时“诞生”,之后各奔东西,60年后的今天又“相聚”。这令枪林弹雨中走来的“战斗模范”感慨万千!
连续十多天打胜仗
1947年2月入伍的胡宝云是河北人,今年已经80岁了。说起打仗的事,胡宝云对上海战役印象最深。
“当年打上海难度大,意义也大,所以我们早就摩拳擦掌,要在战斗中一展身手。”当时担任二排排长的胡宝云回忆说,他所在的部队原33军98师294团,是在1949年5月14日左右进入打上海的外围阵地的,从杨行层层突破,一直打到吴淞口区域,仗打得很激烈,却是打一仗胜一仗,连续打了十多天,最终胜利完成了解放上海的战斗任务。
“我难过的,是排里的一位叫张玉文的战士,眼看上海要解放了,他却牺牲在了杨行的战场上。他是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头部献身的,20岁还不到。”胡宝云告诉记者,上海战役我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总共牺牲了8000多名官兵,光他带的排,就有好几个战士“光荣”。
拍张照片“留住胜利”
在“战上海”的十多天里,为了打好仗,胡宝云他们睡不了睡不好,吃不香吃不饱,生活特别艰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我们都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想到自己曾为她的解放付出过许多,就感到满足、开心。胜利来之不易,我打算用拍照片的形式作个纪念,留住生命中的这个重要胜利时刻”。
胡宝云指着手中的照片说,当时部队驻扎在老城厢小南门救火会附近,排里的战士李伟新对他的提议表示赞同。于是,两人利用一个星期天,去旁边的一家小照像馆,拍下了这张纪念照片,两人各印了一张,各自保管。
“李伟新比我小2岁,读过书,有文化,经常教我认字,补习文化,我也向他传授打仗的经验等,我们是一对好战友。但没几天,连领导就让我通知小李,上级要调他去其他部队工作。走的那天,我送他到驻地门口,挥挥手,就告别了,但因不知道他到底去了哪个部队,所以这一别就是60年啊!期间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他,也没有得到过有关他的任何消息,真是非常想念他……他今年也有78岁了。”
“战斗模范”继续奉献
1950年,胡宝云由于在上海战役、蚌埠阻击战、淮海战役和秋季大练兵等战斗、练兵中表现勇敢顽强,善打硬仗,勇于牺牲,被上级授予“战斗模范”的称号,他还先后荣立过一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等。
部队后来留在了上海,胡宝云继续为保卫和建设这座城市作奉献。1955年,他被授予上尉军衔,还曾被授予大尉军衔。
在上海公安边防部队任职的16年里,胡宝云忠于职守,深受好评。1979年,组织上派他去筹建上海警备区第二干休所,他先后任所长、政委等职,干到1984年离休。
“昨天下午5时不到,13岁的小孙女打来电话说,爷爷的照片登在今天的新民晚报上了,我一开始不相信,看到后我一下激动起来,血压升高到170,昨天晚上觉也睡不着。社会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志啊,我感谢王毅同志收藏照片,也希望能够尽快找到李伟新战友,把这张珍贵的照片送还给他。”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