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8日晚上,家住杨浦的高三女生小张关掉了家里所有的灯,包括爸爸正在使用的电脑、妈妈在看的电视。“你们知道今天是世界熄灯日吗?很多大城市的人们现在都像我们一样坐在黑暗中。”于是一家人在黑暗中度过了一小时。
一年级男生小宝回家就翻箱倒柜地寻找废电池和旧手机,“我们学校正在开展绿箱子活动,废电池和旧手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当然这不是为了完成环保任务而制造废弃物,“老师说有的就拿来,没有的也不强求”。在田林四幼,小班的孩子就懂得告诉妈妈“夏天家中空调的温度不低于26℃,并且尽量减少开空调的时间,为的是给地球消暑降温”,而大班的孩子主动当起了家庭节能检查员。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幼儿园小朋友,上海的孩子们正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生态一代”儿童正在成长。这源自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家庭节能,越来越多的学校组织上环保课,孩子们接触到大量环保知识和理念。他们不仅认真实施,还用实际行动“教育”着父母。在环保行为方面,与媒体报道相比,“孩子的话更管用。”
母子收集150多支铅笔头
二年级男生贝贝的妈妈是一位注重环保教育的家长。贝贝从上学以来用剩的铅笔头,她出于环保的考虑全部收藏着。“一般是铅笔用到还剩5、6厘米的时候就让它下岗了,现在大概收集了有150多支,装了满满一大袋子”。有一次她在育儿论坛上发帖询问如何处理废弃的铅笔头,发现很多有共同理念的“生态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在收集铅笔头,并且还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实用的推荐:接笔器。
售价不过3、4元的接笔器,却可以让铅笔的寿命大大延长。“用上接笔器后,笔头可以写到只剩下2厘米左右。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同学们自己用铁皮管接长铅笔,这样的好传统我觉得有责任传承给我们的孩子。”
在妈妈的影响下,贝贝也成了一位“生态儿童”。虽然妈妈并没有刻意告诉孩子铅笔头收集的目的,但孩子已养成了好习惯,如果哪支铅笔握写不太顺手了,会主动放到收集袋中而不是随便丢弃。
平时贝贝在公共场所也很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一次在外吃饭时,看到邻桌的客人把口香糖随口吐在桌面上,他居然立刻拿了餐巾纸递给邻桌的客人,要他把口香糖包起来,弄得邻桌很尴尬。”看到儿子的公益行为,贝贝妈妈十分欣喜。她告诉记者,在国外生活时被当地人对环保的注重所感染,觉得上海也应该达到这样的程度,“但这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改变,需要每个人从自我做起,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
年级越高投入环保精力越少
“对学生进行绿色生态教育可以起到‘反哺’效果,一个学生最多能带动三个家庭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环保老师叶红告诉记者。例如零陵中学的小赵同学利用“碳排放计算软件”评估出全家年碳排放量为10.78吨,远超我国家庭年排放量2.7吨的平均标准,分析出超标的原因是由于家中夜晚从不关灯、所有家用电器均处于待机状态等,于是全家人立刻开始一种全新节约的生活方式。而华理大附小小丁同学的妈妈在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后,立刻把“放弃或推迟购买自驾车”列入到“我家的节能计划”中。
金茂小学负责环保的刘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所绿色学校,校内每个班级都有两个垃圾桶,分别投入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同学们对于两种垃圾的分类已经熟练掌握。校内环保社团“绿叶”社还组织同学扮演“环保商人”,一斤废纸换两支铅笔、5个空瓶子换一个本子等,这一换购活动无论在校园还是附近社区都吸引了众多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
环保也要从娃娃抓起。“相比之下,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态教育效果最好,其次是小学生、初中生”,叶红老师说,年级越高、学生们越忙于学业,能够投入环保的精力也相应减少了。不过,也有不少高年级学生对生态建设有着自己的思考,例如上海位育高级中学叶雪枫同学的论文《从青年启蒙看美国生态伦理建设》就入选了上海社科院主编的《2009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
环保行为有时被视为“另类”
一位从事环保教育近10年的环境教育老师告诉记者,我国于2000年首次表彰了全国105所“绿色学校”,并开始持续推进这一活动,目前上海的各个区县都在组建绿色学校。不过,在教育方式和课程设计上还期待更多的创意。“很多时候,孩子们也许只是机械地接受环保理念,生态教育的‘反哺’作用也可能只在知识层次较高的家庭中起作用”。
国外的生态教育可供借鉴。据介绍,以英国为例,全国有一半校园参与到“环保学校”活动中。环保学校要求学生经常收集垃圾,鼓励学生自己种菜吃,尽量少用高耗能生活用品。“有一所学校每周给步行上学人数最多的班级颁发‘金靴奖’,还鼓励学生用废旧布料制作购物袋”。最受小学生们欢迎的环保节目是英国广播公司的Pippin,它由一只热爱循环使用废旧物品的“牧羊犬”主持。
在上海,虽然环保意识正深入人心,但有时环保行为也不被周围人所理解。例如高三女生小张参与了熄灯日活动,但不代表她的同学都有同样的理念,“离高考很近了,谁还有工夫熄灯呢!”与升学和高考的学业主流相比,重视环境和生态也许很容易被视为另类。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