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向邻居征求关于路灯改造的意见,结交更多小区朋友,女业主耗时两个月敲开了小区所有邻居的家门。不仅如此,她还统计出小区10岁以下儿童家庭的信息,鼓励7岁的儿子去认识邻家儿童。晨报近日刊发的《社区新问题:你能敲开邻居家门吗》一文,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目前,沪上社区新邻里关系正在重建,从以往老式里弄中的“人情共享”转为新建住宅小区中的“资源共享”。记者昨天调查发现,不少小区“能人”开始热衷向邻居提供无私的专业支持,律师愿意提供免费咨询,医生给专业意见,而一些全职太太在小区中扮演起楼组长式的新型义工角色……随着一扇扇大门被敲开,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终将逐渐从淡漠走向温情。
■她:蓝色剑桥小区———韩郁梅
花2个月敲开所有邻居的门
一直以来,松江蓝色剑桥小区的业主韩郁梅十分渴望多结识邻居,甚至与他们成为互惠互助的好朋友,为此她曾多次申请做小区论坛版主,以便获得更多与邻居认识的机会。她意识到,结识邻居的最佳方式就是主动敲开他们家的门。前不久,为了让7岁的儿子能够认识小区里更多与他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她排摸了一批小业主的信息,鼓励儿子主动敲开邻居家的门。“起初儿子还很羞涩,我不断地鼓励他,说服他一个要好的同学陪他一起去敲邻居家的门。在当天造访的4户邻居中,已经有2个小朋友爽快地答应愿意与他做朋友。”
一个小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不能单靠绿化、物业服务等硬件,还要拥有和谐的邻里关系氛围。相比前者,韩郁梅认为邻里关系的融洽更加重要,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儿子得到锻炼,从心底里拥有主动认识他人、与他人成为朋友的意愿,完善他的人格,同时感染身边的人,为小区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氛围。
与此同时,韩郁梅自己也想到了找个话题,作为认识邻居的“敲门砖”。小区路灯改造的时候,她挨家挨户敲门征询业主对于更换路灯的意见,并与许多此前不认识的邻居有了初步的接触和印象。韩郁梅告诉记者,小区目前有80多户业主入住,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逐个登门,认识每一户业主。对于当天不在家的业主,她都详细作好记录,次日再去拜访。
全部征询过程耗时两个多月,在她拜访过的业主当中,只有2户态度不太友善,其余都对邻居的主动结识意愿表达了认可和赞赏。其中一户邻居就是这样与她的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他:陕西北路某小区———虞先生
用专业知识搭建小区新邻里关系
虞先生是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工作按小时计费,预约与他见面可能要等上三四天。然而,下班回到小区里,他又只是一个有点“职业病”的普通业主。
小区里办派对的老外常把音响开得震耳欲聋,保安对着老外比画半天又说不清。虞先生了解情况后拟定了一份中英文对照的温馨提示:“劝说工作要站在居民的立场,从人情、法律和爱心三管齐下。”他说:“首先,我先提倡小区的和睦要大家共同创建。其次,为了说服他们,我列举了一些治安管理法的条款,告诉他们这是有法律依据的。最后,我把邻居的意见提出来,希望他们考虑到邻居的工作学习,调低音量。”虞先生把温馨提示打印出来后交给保安张贴,同时也方便他们在处理此类问题的时候使用,许多居民都表示,此后这种情况改善不少。
前段时间,他又发现邻居们互相抱怨有人把垃圾袋直接扔在垃圾桶上,他又向物业提出了建议:“垃圾桶盖要常清洗,太脏的话,居民自然不愿意用手揭开。”
该小区物业公司的张经理告诉记者,采用虞先生及其他业主的一些建议后,小区整体环境明显有了改善。“老实说,刚开始保安们挺怕虞律师的,觉得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如果‘发起调头’不好处理”,张经理说道,“后来他们就觉得虞律师英语好、有想法,甚至有时候采纳建议解决了问题,还会高兴地在虞律师面前邀功”。
最近,小区在筹建业委会,虽然工作忙碌,但虞先生也获得了许多支持,有些业主认为业委会里能有个律师,以后在维权方面安心不少。不久前,虞先生受邀参加小区“创建文明楼组”的会议,主动提出愿意向邻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
“当时就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小区中的一位楼组长张先生表示,“小区里有各种职业的人,他们主动站出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供服务、互相交流,小区的邻里关系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建立起来”。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这种想法的小区居民不在少数,有的年轻人愿意教邻居英语,也有的退休医生欢迎邻居前来咨询。甚至在一些小区论坛上,业主发起邻居职业调查,希望大家说出自己的职业,方便以后交流互助,楼主说得好:“一个好的邻居是一种财富,更是一种享受。”
■她们:
天山河畔花园小区———黄险峰、陈丽云等
全职太太当楼组长邻里沟通年轻化
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全职太太,长宁区天山河畔花园的黄险峰和陈丽云却似乎全然不像想象中那么悠闲。昨天清早,当孩子刚去上学,两人就作为楼组长急忙赶往居委会参加端午联谊活动;而忙过午饭,她们又要去参加街道团队的排演。
“我们小区所在的周家桥街道十分重视社区的会所文化,而这些全职太太则构成了社区活动的主力。”居委会书记杨艳宏向记者介绍,像天山河畔这样的新建中高档小区,原本也曾有邻里关系沟通的难题,但是有了这些热心的全职太太加入,小区的气氛活跃了许多。“她们大多比较年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同时也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在天山河畔花园,现在已经有20多位这样的全职太太担任着居民楼组长的工作,比例超过了50%,这些年轻的楼组长不仅分担了一部分传统的居委工作,同时也改变了居民对于社区事务的印象。“起先女儿听说我要当楼长,还觉得挺奇怪的,‘这不是老阿姨们做的事儿嘛’,现在她已经完全理解了,连她本人也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表演。”黄险峰说。
据悉,小区刚刚开了沪语、韩语、日语、英语等几个语言班,担任老师的都是这些全职太太们,其中还有一位日本太太,甚至还有一名业主把在小区中的一套住宅贡献出来,作为社区联谊活动的场地。而就在前几天,一位怀孕业主忽然感觉要临盆,而先生不在,也是黄险峰等几名全职太太们一起出车出力出人,帮着她渡过了难关。“终于又开始感受到久违的‘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了。”黄险峰感慨道。
“其实在我看来,不计报酬、热心奉献的这些全职太太已经在社区中扮演着某种义工的角色。”杨艳宏说。
柏万青———
交往较多的,就是保姆和老人
“房子结构的改变,也导致了邻里关系的变味。”“新老娘舅”柏万青对于邻里关系的理解,有着更深的体悟。她告诉记者,自己和几十年的老邻居亲如一家,日常的关照自不必说,就连自己家门的钥匙,也寄放一把在邻居家中,“万一有个什么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行了”。柏万青感到当代邻里间的冷漠是一种现状,居民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除非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否则哪怕家住隔壁也鲜有交往。
柏万青说,现在商品房小区的住房结构和设备建设越来越完备,“这和老式里弄里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她说,原来的老式里弄里,每户人家都有个百宝箱,谁家要是保险丝断了,只需在弄堂里吆喝一声,就有人家贡献出保险丝,技术活拿手的就直接上门帮忙,在那个物质匮乏、服务匮乏的年代,远亲不如近邻的互帮互助让邻居间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而现在,生活基本不用求人,住房的私密性让人们提高了彼此间的警惕性,很多需求和服务也都通过商品化的方式满足,邻居之间也就少了认识的渠道,“顶多在电梯里打打招呼,交往较多的,就是老人和保姆”。
“其实邻里关系对于新式小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柏万青举了个小故事为例,在一个小区里,对门的邻居互相不认识也不往来,有天来了个贼进了其中一户人家,对门却误将贼当作了邻居的亲戚。“而从人的精神生活而言,多一个交流和沟通的人脉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桂勇———
也许无法相濡以沫但可以相敬如宾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桂勇认为,在邻里关系重建的过程中,一些民间纽带和精英人物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业主和物业参与的一些事件中,这样的角色往往促进了小区范围内的集体行为。
“在当代的商品房小区中,恐怕只有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来重建新的较为松散的邻里关系。”桂勇分析说,“也许无法再相濡以沫,但是至少可以相敬如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