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同济大学举办的首届“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论坛”上,来自同济、交大和上海大学等高校的10件项目被评为最佳项目。论坛上,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提出,大学教育改革如同中小学,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一样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被动教育模式。
“在千米级部分外锚斜拉桥模型试验研究中,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但通过和老师、师兄师姐的交流,常常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来自同济大学的刘立宇谈起自己的研究收获时表示。
像小刘这样和队友们“硬”着头皮搞创新项目,带教老师只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指点的“师生”合作模式,受到市教委的大力推举,傅建勤告诉记者,“这次创新论坛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而非最后的科研‘结果’。对于本科生来说,要得到科研成果未免有些强人所难。我们鼓励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老师的作用应退到引导的位置上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少参加此次创新活动论坛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不仅在于改善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借此契机和同窗校友之间培养了合作伙伴的关系。来自上海理工大学“变色衣的设计及制作研究”小组成员表示,“成员之间分工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实践方法。为了最终能够制出最佳的成品,我们必须要学会几个软件的使用和一些光学理论的知识与运用。”于是,小组根据每个成员的不同兴趣和长处开始了分工合作,让每个同学在做项目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心。
论坛专家组认为,从这一批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来看,既反映了大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许多项目都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又体现了大学生对科学、对工程的热爱,以及良好的科学和工程素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