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2月24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户籍改革会不会引发上海人口急速增长?这是人们的另一种担忧。有关专家认为,户籍放开,对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大考验。因此,大城市户籍人口能否有“进”有“出”,使城市能够维持人口平衡,非常关键。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小城镇的户籍已逐步放开,城乡二元对立正在打破。在上海的《试行办法》中,有鼓励人才到远郊服务的专项规定:“在上海远郊地区的教育、卫生等岗位工作满5年的,持证及参保年限可缩短至5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则表示,大城市户籍“进”解决了,同时需要研究的,还有一个“出”字--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维持城市的人口平衡,否则单进不出,城市再大,也容纳不下。
葛剑雄认为,有多种途径可以实现大城市户籍的“出”,他举例说,其一,上海尤其是市中心区生活成本高,退休老人何不到空气清新、生活成本低的郊区甚至上海之外的地方养老?上海远郊或者周边小城市可建立若干“卫星城”--大型居住小区,以吸纳上海或者上海中心城市人口分流;其二,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一些产业逐步被调整出上海市。“当然,这需要上海之外的这个地方,拥有较完善的社保、医疗、治安等条件。否则,生活质量降低,上海人会舍弃上海户籍吗?”葛剑雄强调说。
作为著名的人口史专家,葛剑雄表示,户籍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户籍改革,同时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国家深入各项改革同步进行的,尤其是社会保障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到位了,“进”与“出”的问题,也好解决了。
“中国现在已经是人才流动频繁的阶段,很多人不会一辈子呆在一个单位、一个地方,如果过几年去其他城市,又要申请居住证、申请户口,还是要涉及到这个问题。说到底,社会福利体系还是要连通起来。”张君玲说。
葛剑雄对户籍改革的明天进行了设想:我国可以像世界上一些国家那样,为每个人设立类似社会保险号码的账户,记录个人收入、纳税、缴费、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的全部信息,全国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和核查。在技术和物质条件上是完全办得到的,“真能这样做,公民的迁徙自由就有了保障。”
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公共行政研究室主任张子良解读新政时一语中的:这意味着上海已形成了“仍需控制人口,但不控制人才”的政策导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