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第三届上海职工科技节迎来一项重要活动———第三届“李斌技师网上论坛”。比起过去两届,这次论坛受到更热烈关注,论坛开始,已有数十位网友早早写下了问题,向自己心中的职业偶像讨教如何创造自己的职业辉煌。
当论坛主办方代表市总工会副主席杜仁伟、团市委副书记陈凯、市机电工会副主席袁胜洲、市人保局职业能力社会处处长仇朝东等,和网友们一起与著名劳模李斌,以及上海电气集团首席技师、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班长赵黎明,宝钢股份宝钢分公司冷轧厂技能专家王康健,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高级工袁招娣,年仅26岁的上海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生产线试验班组长、高级技师周巍等5位劳模一席交流后,大家发出这样的感慨:创新,凝结着智慧、勤奋和执著。
创新,从哪里开始
一位网友问上海液压泵厂数控专家李斌:我们都觉得创新很难,离我们很远,能告诉我们创新的捷径吗?
面对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提问,李斌笑着说:“我是一名操作工,我感到要做好工作,最朴素的就是要做好工人,从一点一滴做好最基本的事情。这是创新的基础。”
李斌的话引起王康健的共鸣。他说,作为一个操作工人,你在自己的岗位上要认真执著做好一件事,必然在工作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因为一个岗位操作工,尤其像宝钢这样大型企业,都是上下岗位连着干的,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岗位,这对整个工序来说很重要。
创新,怎样去实现
“创新取决于这人是否有小聪明?”针对网友的这一想法,王康健这样谈到,刚开始发现问题,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解决,慢慢摸索,发现问题、跟踪问题,最后分析问题,在岗位上做一些试验,跟踪以后发现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再反复论证。
“其实,今天参与论坛的劳模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多的创新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从岗位着手,勤奋和执著,从一个工作程序上发现一个小问题开始的。”市总工会副主席杜仁伟这样表示,创新的切入口其实很小。
创新,可以改变生活
周巍说他永远记得刚进厂时,总经理提出的四个字:“创造奇迹”。他不知用多少业余时间花在了科研上,别人打游戏机的时间他却在编程。因为创新,他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从劳务工到正式工,由普通技工成为全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只用了三四年时间,时年23岁。
从一个农家女成长为技术骨干的袁招娣,深知技术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技术积累和提高,改变自己的生活,也使她作为农民工代表登上了北京的领奖台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