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500余辆公车要公开拍卖,部分干部将不配专车,改为享受货币补贴
4月中旬,我省国有企业龙头老大——太 原 钢 铁(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将面向社会公开拍卖500余辆公车。4月25日上午,首批220余辆公车在太钢不锈钢园区开始为期两天的展示,拍卖时间确定为4月28日,地点在太钢工人俱乐部会议室。
根据已经公布的方案,今年7月底前,太钢集团要完成公车货币化改革。届时,除保留少量公务用车 (如执法车)外,其余公车全部收回拍卖,厂处级及以下干部将不再配备专车,转而实行货币化补贴。
“公务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在网络上,多年前就有人对 “公车私用”做过如此总结。几年来,“车轮腐败”一直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整治的重点。尽管“改比不改好,早改比晚改好”已成为共识,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公车改革进展都很缓慢。
选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进行大规模公车改革。有专家认为,在山西公车货币化改革进程中,太钢此举更凸显出破冰意义。
参考价15.8万的商务车成为身价最高拍品
4月25日上午,太钢不锈钢园区,220余辆公务车展出。本田雅阁、帕萨特、别克、奥迪、桑塔纳……现场所有的待拍公务车都按小轿车、商务车、越野车等类型整齐排列。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帕萨特、雅阁等使用了四五年的小轿车,价格多在8万元至12万元之间。一辆车号晋AAU186的别克商务车,参考价标为15.8万元,成为现场身价最高的拍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而参考价最低的是一辆昌河面包车,仅为2000元。“参考价只是供竞拍人参考用,真正的起拍价、底价是保密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次专场拍卖推出的公务车改革试点车辆车型较多,包括了各种主流公务车型,其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为15年,最短的还不到一年。
现场展示的公务车车门和机盖上都贴着封条,贴封日期是“4月15日”。“二级厂和机关处室的公车都上缴了,防止在改革期间被挪用。”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众多买家对公务车的“情有独钟”,负责此次拍卖的山西融易达拍卖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武晋彪表示,公务车车况质量相对较好,而且起拍价也比较合理,是吸引他们前来的主要原因。
拍卖公司执槌报名竞拍者已超500人
上午9时,太钢立交桥西北角的人行便道上,一个还未完工的临街门面房前,“太钢公务车改革拍卖申请点”的招牌非常醒目。这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已经被报名竞拍的人挤得满满当当。
武晋彪告诉记者,正是吸取了公务车处理的许多经验教训,太钢集团并没有选择自主行事,而是将所有涉及改革的公务车统一交由拍卖公司负责。
“为保证公平、公开,太钢集团提出了苛刻要求。”武晋彪说,仅就公告范围来说,几乎省城所有的媒体和省外专业拍卖网站上,都刊登了此次拍卖公告,截至昨日,报名竞拍人数已超过500人。
负责此次“车改”的太原钢铁集团系统创新部副部长张铁根表示,由于“车改”涉及范围广、影响大,仅一期拍卖就涉及太钢自动化公司、不锈钢设备物资采购部、营销部等太钢下属单位的200余辆车,影响到厂处级及以下的所有干部用车。因此,前期方案设计中尽量做到透明公正,减少因为方案设计缺陷引发的阻力,也能为下一步实施货币化改革铺平道路。
告别专车改为货币化补贴
公车拍卖后,货币化补贴将成为太钢“车改”的方向,即分级别对干部用车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是运行费用补贴,而不是购车补助。”张铁根强调,“具体补贴标准还在测算中,补贴标准不能高也不能低,要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区间。
太钢内部不少员工也认为,如果补贴过高,会成为变相的福利。对此,张铁根坦言,作为企业,此次车改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进行‘车改’,一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需要通过改革挖掘内部潜力,增加效益;二是因为目前的改革成本较低,干部对于货币化补贴的期望不会太高。”
也有职工担忧:“领导干部可以买新车,拿补贴,可一线职工怎么外出办公?”对此,张铁根表示理解,他说,全国车改之所以久改不决,主要是改革中没有体现惠及全体职工的方法。而太钢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推出了一个措施,那就是“取消公务车后节省下来的费用,一大部分要用于对在岗职工的通勤补贴,让全体在岗职工分享车改的成果。”
车改后,对一些必要的公务用车,太钢将实行市场化经营模式。“我们已成立专门的运输公司,实行独立经营,市场化运作。”张铁根介绍,市场化运作是为了在集团内部实行用车的有序利用,通过正常的市场租赁交易,达到这一目的,“不管哪个部门,车不够用,只能花钱从运输公司租”。
政府公车改革“左权模式”曾遇挫
“原先养一辆公务车一年至少需要五六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公车改革已经不是该不该改的问题,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对太钢此举,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人士持肯定态度。“货币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将公务车完全推向个人,政府、国企将彻底摆脱这一包袱。”省国资委工作人员表示,据初步测算,太钢实行“公车货币化改革”后,一年将节省开支2000万元左右。
正是认为“车改”可以减轻负担,目前,除太钢之外,其他省属国有企业也开始酝酿进行“车改”。
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该部门也在考虑改变对公车的管理方式,将省政府的公车集中管理、调配是其中一种思路,这也是为下一步公车改革做铺垫。
政府部门改革的出发点,也同样在于沉重的养车负担。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有公务用车500余万辆,并且每年以30万辆左右的速度增加,每年公车的支出费用达2400多亿元。
改革是必然,但在车改的具体方向上,一直都存在“货币化”和“管理规范化”两种理念。早些年,由于便于操作,后者成为不少地区的选择,其中的典型就是我省晋中市左权县。
1999年,晋中市左权县对全县公车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成为全国车改学习的榜样。后来,实践证明,这种方式难以达到公车改革的目标。于是从2003年开始,南京、北京、广东等14个省市开始实行新的公车改革方式。在赞扬与非议声中,货币化政策逐渐成为各方共识,被当作车改的主攻方向。
严防不透明 目标就是降低成本
与左权模式相比,太钢车改更重视“公开透明、市场主导”的制度,如委托拍卖公司全权负责拍卖事宜;对干部职工补贴标准的谨慎测算;对必要的公务用车实行市场化运作等。
“前些年太钢效益好,员工都有一定的积蓄,买车也能够被普通职工接受。”张铁根表示,这为后期的拍卖和货币化补贴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也是太钢先天的优越条件。拍卖中,对职工有一定优惠的做法,也有助于获得厂内的理解和支持。“拍卖行佣金的市场标准是成交价的5%,而我们给太钢职工低四个点的优惠。”拍卖公司负责人表示。
对公车改革后节余的资金,张铁根表示,企业并未投入到其他招待领域,而是将一大部分补贴到工人的通勤费中,原先的司机也在本单位妥善安置。
“太钢实行车改,具备成熟的条件,方案也很透明,值得借鉴。”太原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晓伟表示,公车改革最让人担忧的就是不透明,太钢车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降低成本,因此改革的主动性较强,应该可以避免引发其他问题,比如车改补贴成为变相福利等。
2009年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武士俊曾提出“公车改革”的建议,他认为,无论是“货币化”还是“管理规范化”,目的都是让公务车朝着社会化方向发展。在这一点上,太钢“车改”具有借鉴意义。
-展示现场
职工惦记上了“领导专车”
看车的人中,太钢职工最多。在厂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袁先生一早就赶来,仔细地记录着汽车的各种数据。“这辆是2004年的车,好像是六轧厂的,这辆是2005年的,看着也眼熟。”袁先生告诉记者,这些车中很多都是原来厂里领导的专车,尽管有些使用了很多年了,但保养得很好,如果价格合适,他打算买一辆。
从事二手车买卖的商人也是看车大军中重要的一支队伍。某二手车经纪公司的老徐在场内转悠了好几圈,碰到了不少同行,作为行家,他们最关注的是车的质量,是否出过事故。他说,自己看上的几辆帕萨特都是车况良好的“上等货”。
-链接·珠海车改
2004年10月,珠海市政府对公车进行拍卖,从普通职工到正处级领导干部,每月公务交通补贴按照不同职务级别分为10个档次,正处级领导干部为3000元,职工为300元。公车先在内部拍卖,后向社会公开招标,拍卖所得款项统一收缴市财政。
来源:山西晚报 采写:记者 刘捷 岳威 摄影:记者 刘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