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岚皋:旅游产业为农民打开致富之门 |
2009-04-30 |
|
岚皋县溢河乡宏大村被评为“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示范村”。
本报记者 贺建荣摄
“一山未尽一山迎,百里都无半分平”。长期以来,受制于恶劣
的自然环境,岚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履沉重而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岚皋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是山水,面临最大的发展难题是农民增
收,怎样实现旅游资源与农民增收的有效对接,让资源优势转化为资
本优势?对此,岚皋县委、县政府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发展绿色产业,
打造旅游品牌”,把旅游培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
旅游被正式确立为岚皋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号产业”后,服务于
旅游的农业产业发展蓝图逐渐清晰。结合实际,围绕游客“吃、购”
需求,县上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出“高山魔芋低山
桑,家家户户抓畜牧”的农村主导产业建设新思路。计划用五年时间
培育蚕桑、魔芋、畜牧产业重点村各50个、大户各500个,茶叶重点村
20个、大户100个,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组织170个。
城关镇东风村曾是与县城近在咫尺的贫困村,平均海拔1323米。
几年前,这里还是“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状况。随着岚
皋旅游业的声名鹊起,东风村顺时而动,瞄准市场空间倾全村之力大
兴反季节蔬菜。口感好、无公害的“东风菜”成了各农家宾馆饭店争
相抢购的紧俏货。到今年,该村78%的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建成无公
害晚季节蔬菜1000亩,人均3亩以上,仅此一项人均可增收4100元。
与此同时,立新魔芋、龙安茶叶、堰门蚕桑等一大批独具地方特
色的产业村纷纷涌现,岚皋“一村一品”模式逐步放大,生态农业效
益彰显。
农民围绕旅游搞服务
“我现在经营的农家饭庄一次可接待游客150人就餐,2007年收入
25万元,2008年达到30万,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南宫山脚下的溢河
乡宏大村村民李荣元乐呵呵地说。
岚皋全县共有农村人口15.1万人,其中劳动人口7万人,实有耕
地面积16.8万亩,土地年可接纳劳动力3.2万个,这一数字仅占到该
县农村劳动人口的45.7%。对此,县委、县政府积极营造软硬环境,
引导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一时间,涉旅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
全县依托景区形成的“农家乐”“农家宾馆”已发展到300余家,经
营者年收入高达十余万元。在“农家乐”经营最成功的四季乡头桥村
杨家院子,旅游产业发展之前的2001年,村民人均收入仅1120元,20
07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3820元。目前,该县从事涉旅产业的农村人
口已达到2.5万人,根雕石刻、园艺花木等新星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
现。
旅游带动农村全面开花
2006年,岚皋提出构建“一廊五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即一条
百里生态旅游长廊串联五大景区,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圈。“一廊”
之内,覆盖十镇百村,囊括百里竹林护岚河、百里巴山人家农家乐、
百里特色林果园三大建设,意在以景为媒,以城带乡,互融共生,富
民强乡。
岚皋县全力以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积极向国家争取
专项资金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外,还从十分紧张的县财政内予以倾
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截至目前,已
投入资金近2亿元,迁移安置贫困户3269户1.3万人,建成扶贫重点村
和移民新村分别达到35个和48个,扶持发展农家乐300余家;筹资1.4
亿元,加快通村公路网和旅游专线建设,架起便民桥,修通景区路。
同时,坚持把庭园经济建设、村容村貌美化、农民教育培训等工作与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2008年初,四季乡头桥村、岚皋县溢河
乡宏大村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据悉,
该县将在五年内建成100个高标准的旅游示范新村。
(本报记者 刘锦 通讯员 陈莲 王兴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