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让农民置身美丽崭新的新农村 |
2009-04-30 |
|
平利县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县,由中央党校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调研组编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利实践》已成为全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的经典教材之一。平利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的精髓究竟是什么?
为民谋利,因地制宜建设美丽家
平利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寻觅符合县情实际的经济发展路
子,历届县委领导班子均进行了“接力棒式”的探索实践。最终认定
平利要发展,生态立县是最佳选择。而要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就
必须构建绿色农业、环保工业和生态旅游三大经济体系。建设“陕西
最美丽的乡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
此框架一确定,决策者们就先后到安徽、江西等地考察,决定:
在平利农村推广既符合陕南传统民居习惯同时又具有徽派民居元素的
建筑。现在,这种成规模的建筑,已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成为一道
亮丽的风景。
山清水秀是发展旅游观光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说干就干:绿化、
美化、亮化八仙、长安、女娲山等各类旅游景区,推出一批千亩休闲
观光茶园;出政策,鼓励农民在路边、在景区旁修建各类风格迥异且
成规模的休闲“农家乐”。谁也没想到,就是决策者也感到突然:竟
然成了!众多的城里人涌向这里,使旅游观光产业空前火爆,大大小
小的宾馆和“农家乐”常常爆满,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更是难
求一床。
从2006年以来,平利接待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连续两年增速
超过50%,到2008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
2000万元,核心景区年收入过10万元的“农家乐”达到100多家。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构建崭新乡村
2003年11月13日,对于城关镇龙头村党支部书记贺贤林是刻骨铭
心的。
这一天,县委书记何邦军在他的村子里召开了一个现场会,并在
会上宣布:要在全县建设一批示范村。其框架为“四个一”原则:一
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3年不变,一
抓到底。当时的龙头村是5个村民小组,280户1140多人,现状是“房
屋低矮阴暗,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柴草乱垛、粪土乱堆、
污水遍地,家禽满村跑……”现场会后,龙头村被圈定为首批示范村。
经过数年发展,如今的龙头村已成为平利名副其实的“龙头村”:一
条条宽敞笔直的机耕路,一道道清澈见底的引水渠,一排排错落有致
的徽派建筑,一块块整齐划一的规模产业园,勾画出一幅文明、和谐、
富裕的新农村画卷。
龙头村雷方海就是新农村的最大受益者。三年前,他把自家的3
间旧房子,翻新成县上统一设计的青瓦顶、格子窗、马头墙的徽派式
民居。屋前的空地上,栽上了桃树、木瓜、翠竹等观赏草花。过去一
个颇不起眼的农家,现在成了城里人的休闲乐园,仅餐饮收入一年就
超过了10万元。
分步实施,稳打稳扎村村描绘农家未来
平利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
从不盲目搞一蹴而就。现在,全县已汇制完成120个行政村发展建设
蓝图。
为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平利县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指
导委员会,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审定和实施中的组织、协调工作,
对新农村布点村实行目标责任制和督查督办工作机制,还制定了“以
流域为板块、以村为单位、以户为基础”分步实施的具体规划。在资
金上,由计划、财政部门牵头,把扶贫、工赈、农业、林业、水利等
涉农资金,列出重点乡、村的捆绑计划,集中使用,确保建一村成一
村,建一片成一片。在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方面,率先突破茶饮产
业,欲建设全国“绞股蓝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通过土地流
转逐步向专业大户集中,进行集约化经营,由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现代
农业转变。如今,平利县茶饮产值由6000万元增长到了3亿元,全省排
名由第15位跻身至前3位。
(本报记者 武盾 通讯员 刘勇 熊荣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