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创新思维让6万人提前脱贫 |
2009-04-30 |
|
——宝鸡市设立“扶贫特区”加快突破西山扶贫开发纪实
宝鸡把扶贫开发作为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点,创新板块式扶贫模式,在全国首创扶贫特区,实施“突
破西山”扶贫开发战略。经过三年的实干苦干,到2008年底,已取得显
著成效,五年扶贫任务三年完成,提前两年实现了6万多人脱贫目标。
宝鸡市西部山区包括陈仓区所辖的8镇136个行政村,总面积1707
平方公里,总人口13.7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7.39万人,占全市贫
困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是宝鸡市贫困人口最为集中,贫困面最大,
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2005年底,宝鸡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了“突
破西山”扶贫开发战略,设立“扶贫特区”,主要从五个方面创新特
有的扶贫开发工作体制、机制和政策扶持、人才支持、社会包扶模式。
“扶贫特区”实行特有的工作体制。在全市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
下,按照“12+1”的模式(即12个县区加一个西山“扶贫特区”),
成立以市政府市长为组长的“宝鸡市西部山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同时赋予西山工委、建委相对独立的人事、财政和社会经济管理权限,
主攻西山扶贫开发。按照“扶贫特区”特殊的工作体制需要,对工委、
建委内设科室负责人进行了竞争上岗,对西山8镇政府内设机构和职
责进行改革调整。在各镇统一设置综合办公室和规划建设、移民搬迁、
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社会扶贫、资金管理等七个办公室对应西山建
委科室业务,形成了“综合办公室全面协调,业务科室主攻扶贫”的
西山乡镇工作机构格局。
“扶贫特区”创新投入机制。建立西部山区项目、资金直通车制
度。从2006年起,西山8镇的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申报直接由西山建
委对市级各职能部门;市级各职能部门对西部山区的项目、计划资金
直接到西山建委,决算在陈仓区。陈仓区原有的投入基数不变,市财
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西部山区扶贫开发基金,用于争取中、省项
目的配套资金;安排1000万元作为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
连续三年不变。
围绕水、桥、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特区”在充分动员群众
投工投劳的同时,允许以资抵劳,并提高道路硬化财政补助标准;市
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宝鸡市西部山区移民搬迁工作管理办法》,在
全市范围内整合土地资源,跨镇、跨区域、出让国有闲置土地、盘活
村民现有宅基地,开展大规模移民搬迁,搬迁户除按标准享受“5+1”
补助政策外,减免各种规费,优先安排建房木材采伐指标,优先安排
产业小额信贷扶贫资金,对跨村、跨乡镇整村搬迁的,实行“5+1+
1”的补助政策,增加的资金用于安置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专门制定出
台了支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促进农民增收。
宝鸡市把参与西部山区扶贫工作作为培养、教育、锻炼干部和人
才的平台,着力培养新形势下干部的吃苦精神,成为改进工作作风,
密切联系群众的好形式。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扶贫办每年组织
100名优秀青年后备干部进西山,开展驻村包扶活动。教育和卫生部
门规定,凡市区需要晋升职称的中小学教师和医务人员必须到西部山
区支教或支医至少半年时间,积极组织对口帮扶的医院和学校的医务
人员和师资力量到西山去支医支教。市农业、林业等部门组织本系统
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西部山区开展扶术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科技致富能
力。
落实部门包扶责任,最大限度调动社会扶贫资源,开展集中包扶。
市委、市政府将大部分市级领导的扶贫联系点调整到西山,并确定了
102个市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和47个区级部门在西山开展包村扶贫,
一定五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确保整村达到脱贫水平。把西山包扶
纳入市级目标责任制管理范畴进行考核,实行单独考核、单项奖惩。
三年来,各包扶单位及社会各界为西山移民搬迁、主导产业发展出谋
划策,办实事820余件,协助镇村落实各类项目230多个,累计捐赠的
各类款物2500多万元。
通过创新“扶贫特区”实践,使西部山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
施和社会事业得到跨越式大发展,民生状况大为改善。据统计,目前
已建成通村公路221条830公里,安全饮水工程54个,解决了2.8万人
吃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栽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5万亩,人均3
亩多;组织劳务输出近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实施移民
搬迁4020户1.86万人;新建寄宿制学校54所,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5%以上;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186个,完成投资近7亿元,是扶贫
开发前16年总和的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达2880元,6万多
贫困人口提前两年脱贫致富。尤其是在全市农村率先实现了13万农民
养老保险,镇村公路畅通,农村中小学优质师资三个全覆盖。
(本报记者 云献科 通讯员 魏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