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咸阳农业:不仅仅鼓起农民钱袋子 |
2009-04-30 |
|
——改革开放30年咸阳农业回顾
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中)、市长庄长兴(右)在咸阳市农业局
局长季志林(左)陪同下检查农业龙头企业。
改革开放30年,给咸阳农业和农民带来了什么?
我们先看看一组数字: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31.2万吨,比
1978年净增108.9万吨;大家畜预计存栏58万头,比1978年增加31.4万
头;水果、蔬菜、肉奶蛋总产预计分别为330万吨、260万吨和85.6万
吨,是1984年的46倍、6倍和12倍。还有,到2008年,咸阳农民人均纯
收入达到3550元,是改革开放前的50倍!这仅仅是量的变化,更深层
的意义在于,还让咸阳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咸阳的
种养殖业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革命,让咸阳农民成了掌握现代种养殖
技术、在市场经济的大浪里勇当弄潮儿的新型农民!1993年6月11日,
江泽民视察咸阳农业并题词,对咸阳农业寄予厚望;2007年春夏之交,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 阿不
都热西提先后来咸阳调研生猪生产和视察农业工作,对咸阳农业的发
展给予高度评价。
粮食生产勇攀高峰
与1978年相比,咸阳市粮食播种面积由635.75千公顷,减少到43
1.86千公顷,但粮食亩产由1978年的164.6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322公
斤,总产由1978年的157.00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217.35万吨,增长率
为38.44%,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省第一。2008年全市粮食收
获面积677.4万亩,总产231.2万吨。其中夏粮352.9万亩,总产114.72
万吨,小麦平均单产325公斤,实现历史新突破;秋粮324.5万亩,总
产116.49万吨,玉米平均单产384公斤,为历史第二个丰收年。夏粮和
秋粮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总产实现三年连续增产,使咸阳成
为名副其实的关中平原上的米粮仓。
其中的奥秘是什么?这就是咸阳市按照“良种引路,良法跟进,
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思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工程,通过大力实
施良种统供、推广地膜覆盖、开展测土配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改
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等措施,确保粮食总产
稳定增长。全市良种统供,优质小麦面积比率达到95%以上,优质玉
米面积达到100%,小麦八大主推品种占到播种总面积的86%以上,
玉米四大主推品种占到总播种面积的65%以上。
不仅仅如此,2004年以来,全市还累计采集化验土样16500个,
印发粮食区域配方施肥指导方案16万份,填写入户配方卡片16500张。
2007年,全市完成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投资32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10
万亩,其中新打和修复机井200眼,衬砌渠道180公里,埋设地下输水
管道290公里,新修机耕路150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1万亩。2004-2
007年,全市共发放种粮农民直补资金11770万元,免征农业税13249
万元,争取国家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1650万元、春播地膜玉米补贴
资金1965万元;2007年,全市发放粮食综合直补资金4323万元、农资
综合补贴资金8313万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2140万元。同时市财政
拿出100万元,对全市小麦良种统供千亩示范方建设进行补贴,有力地
促进了全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果业走出富民新路
从80年代初期,咸阳果业经历了“七五”打基础,“八五”大发
展,“九五”大提高和“十五”强内质4个发展阶段,目前,果业已成
为全市农民增收的第一大支柱特色产业,同时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苹
果生产基地。截至2007年,果园总面积已达到330万亩,水果总产量为
313万吨,分别较1985年增加12倍和57倍,其中苹果总产259万吨,较19
85年增加115倍,果业产值57.4亿元,占粮果畜菜总产值的30.4%。
在发展果业生产中,咸阳大力推广“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
无公害”四项关键技术,推广“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
园建设模式,推行密植园改造、果园生草、测土配方施肥、果实套袋
和铺反光膜等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技术,加快绿色果品基地认证和
HACCP国际试点认证,目前,全市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的绿
色果品基地达118万亩。通过欧盟认证的有机苹果基地3200亩,国家
标准认证3000亩,全市优果率达68%以上。礼泉、乾县、永寿、彬县、
长武、旬邑、淳化七个县被国家农业部列入优质苹果产业带,国家级
苹果基地县,泾阳、三原列为时令水果基地县,其中礼泉、乾县、彬
县、旬邑、淳化被评为国家苹果生产20强县。2006年,旬邑县荣获“
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称号。淳化县2008年又被评为“
中国苹果之乡”。
果业促进龙头企业日益强壮,全市现有北京汇源、深圳通达、咸
阳富安、三原世纪明大、永寿安德利等果汁加工企业11家,年生产能
力40万吨,2007年果汁产量22万吨,消化鲜果100多万吨。果品交易市
场66个,年交易量达180万吨,果袋、包装箱、发泡网企业发展到40多
家,从事果品运输的车辆20万辆,冷库、气调库70多座,年储藏能力
20多万吨。2007年全市出口果品7万多吨,水果畅销国内各大中城市以
及香港和泰国、日本、加拿大、德国、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蔬菜产业异军突起
1995年,咸阳市蔬菜种植面积29.11千公顷,到2007年,猛增至7
3.11千公顷,总产量由83.57万吨猛增到273.79万吨,增长327.6%。
蔬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连续4年列全省首位。
咸阳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把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蔬
菜作为实现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根据优势农产品向优
势区域集中的原则,调整优化泾阳、三原、秦都等县区的反季节精细
菜基地结构,巩固提高兴平、武功辣蒜基地和三原、泾阳等县的大路
菜基地水平,不断扩大旬邑、淳化等县的马铃薯基地及兴平、秦都、
三原的食用菌基地规模。在泾阳、三原、渭城、兴平和中北部地下水
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为重点,跟踪国内外先进栽培的发展方向,加快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先后引进金皮西葫芦、无刺黄瓜、美国长茄、七
彩椒、西芹、香椿等名特蔬菜品种40多个。同时,在蔬菜作务上,积极
推广彩膜覆盖、二氧化碳气肥施用、品种嫁接、立体栽培先进技术。
到2007年底,全市建成市级蔬菜科技示范园区116个、示范面积12.9
万亩,认定无公害基地32个、面积21.5万亩,占全市蔬菜总面积的19.
6%;产量139.7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51%。不断运用新技术、新材
料,提升建棚档次和水平,在全市掀起了大棚建设热潮,涌现出一批
蔬菜生产重点乡村和一批种植大户,全市202万名农业劳动力中已涌
现出近10万名“种菜能手”。
畜牧奏响致富强音
咸阳市各级以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
为重点,围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实施“西部生猪、东部奶蛋、
北部肉畜和牧草”战略,从而使该市由传统的农业大市一跃成为畜牧
强市。2007年,全市大家畜存栏55.6万头,比1978年增加29万头,增
长52.16%;奶牛存栏19.1万头,奶类产量49.7万吨。与1978年相比,
奶牛增幅近1000倍,奶类产量则是1978年的20708倍,奶业综合生产
能力位居全国第6位。
30年来,咸阳狠抓畜禽业的品种改良,依靠科技完善畜禽良种繁
育体系,加快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在良种繁育中的应用。
目前,全市建设区域性供精中心1个,在8个奶牛基地县和8个秦川牛基
地县的每个乡镇建冷冻精液配种站1个,使基地县奶牛冷冻精液配种普
及率达100%,黄牛70%;在永寿县扩建肉羊繁育场1个,建设人工授
精站24个。截至目前建成各种养殖小区和示范园230多个,各类养殖大
户和专业户近2万户,存栏畜禽800多万头(只),占畜禽总存栏的45.3
%。全市人工草地保留面积83万亩,草场总面积180万亩。初步形成了
以泾阳、乾县、武功、礼泉、渭城、三原为主的奶蛋基地;以兴平、
武功、秦都、泾阳、三原为主的瘦肉型猪基地;旱腰带以北的肉牛、
肉羊基地;以北部五县为主的肉兔基地和优质牧草基地。
龙头高昂引领发展
咸阳市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产业吸引等措施,着力培育龙
头企业群,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30家,其中,规
模以上企业达到125家,收入过亿元企业14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
家,省级重点企业12家、市级重点企业59家;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
企业50多家,年转化能力100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的46%;果汁及
果汁饮料企业13家,年转化苹果150万吨,占全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奶制品企业24家,鲜奶加工能力42万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企业48家,
年生产能力超过百万吨。
一村一品绽放奇葩
咸阳近年把“一村一品”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有效
途径,他们尊重群众意愿,强化政策扶持,抓好典型示范,挖掘历史
文化,提高科技含量,完善组织形式,拓展市场空间,不断开发新产
品,打造自己品牌,形成规模效益。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村一品”
示范村160个,推进村1394个,示范村覆盖农户数达到5.9万户。形成
全省乃至全国著名苹果专业县——旬邑县,全县种植面积已达到50万
亩,覆盖全县90%农户,2008年苹果总产量35.2万吨,苹果收入占农
民收入的81%。陕西奶牛第一镇的泾阳县兴隆镇,全镇奶牛存栏1.84
万头,户均4.5头以上,鲜奶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3%。号称
陕西“蘑菇第一村”的兴平正东村现已建成蘑菇大棚700多座,户均1.
2座,辐射周边发展蘑菇800多棚,年产鲜菇700多吨,单棚年收入1.5
万元,种菇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3%。
全市各级还坚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积极开发
新产品,重点发展土织布、插花、刺绣、花卉、烤烟、时令鲜果、中
药材等特色产品,涌现出金梭子、纤手、苏绘、秦彩等土织布品牌,
全市土织布机发展到3600多台,从业人员5600多人,年产土织布30多
万件,人均增收1600元左右。永寿县店头镇钟家村以工艺刺绣为突破
口,通过钟家明月绣庄示范带动,全村已有102户从事加工生产刺绣,
仅此一项人均收入1560元。还有武功县大庄镇北韩村麻花、乾县城关
镇秦家庄村手工挂面、周城乡董城村木料加工等一大批示范村就像百
花园里的奇葩,成为咸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风景。
信息平台促民致富
咸阳创建了全省首家地市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咸阳农业网,并
多次进行改版,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实用性。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市
已形成市县两级农业网信息平台,常年发布要闻动态、实用技术、价
格行情、产品供求、劳务输出等各类信息上万条,帮助农民促销果品、
蔬菜等时令农产品50多万吨,增收9000多万元。还建设信息服务站18
24个,帮助农民查询和发布各类技术和市场信息,促销农产品,受到
农民欢迎,以市级为中心、县乡两级为延伸、村级为重点的四级农业
信息服务体系正日趋完善。同时与咸阳移动公司、联通咸阳分公司合
作,创建咸阳“电子农务”等涉农网站,开通农业手机短信。发布各
类农业信息8200多条,手机短信用户达到50万户,通过手机短信和咸
阳农业网发布紧急天气预报等农业预警短信110多条,帮助农民挽回
经济损失逾千万元;与咸阳电视台联合制作《农事·科技》专题节目,
每周一期,共播出180多期,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电子农务”服
务热线、“农信通”专家热线,常年接听群众电话咨询。电脑数据库、
热线电话、电视节目“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