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陕西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16宝鸡:中国西部崛起的一座明星城市
2009-04-30
  宝鸡市委书记唐俊昌(右二)、市长戴征社(右一)、市委副书 记郭社荣(左二)在西洽会宝鸡展馆前交谈

和谐号动车组驶进宝鸡   素有西北工业重镇之称的宝鸡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改革 开放30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中国西部崛起的一座明星城市。从1978年到20 0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0.16亿元,增长58倍;实现 工业总产值894.7亿元,增长70.7倍;实现财税收入67亿元,增长33. 6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27倍和22.8倍。同时,还先后荣 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 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 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 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等40多项国家和省级殊荣。   回眸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宝鸡走出了一 条科学发展、开拓创新的奋进之路。    工业强市整体推进,率先阔步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宝鸡是我省和西北著名的工业重镇,工业基础十分雄厚。当改革 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这块老工业基地也焕发了勃勃生机。改革 开放初始,宝鸡市委、市政府就把推进工业改革开放作为宝鸡经济发 展的重头戏来抓,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工业化步 伐的不断加快,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 分析全市工业的基础优势和潜能,形成共识:工业是立市、富市、强 市之本。宝鸡要兴,工业要先兴;宝鸡要强,工业必先强。2000年明 确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 强市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工业强市建设,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 意见》等9个重要文件,制定了产业发展的规划,完善了一系列相关 政策措施,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了市级领导到企业现场办公制 度,帮助企业解决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为了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搞活工业经济,市上先后采取了扩大企 业自主权,承包经营责任制、利改税、企业资产重组、领导体制改革、 股份制试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以产权招商、引 资嫁接、改组改造为突破口,采取中外合资、强强联合、靠大联强、 民营化和先租后售等多种改革模式,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进行真 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实现了国企改革由点到面的实质性突破。通 过改革使一批优势企业抓住机遇,迅速做大做强,发展速度超过40%。 另外,改革也带来了新的资本、市场、机制和新的经营理念,推动了 企业体制、机制、管理、技术创新,带动整个工业以30%以上的速度 发展。2003年以来先后完成了47户企业的改制重组,通过不断深化国 企改革,使全市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90%,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了 97%,国企改制走在了全省前列,使老工业基地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 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由改革开放前的 5户增加到108户,其中过10亿元的14户、50亿元的1户、100亿元的1 户。尤其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烟酒食品等五大产业集 群初显雏形,2007实现工业总产值619.26亿元,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 献率达到92.4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7个百分点。   为了进一步加快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建设步伐,着力培育扶持一 批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够支撑全市工业经济 强劲增长的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推进全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 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增强宝鸡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一 届市委、市政府又于今年开始实施了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并对列入全 市重点发展的12户龙头企业实行市级领导分工包抓建设责任制。市委 书记唐俊昌、市长戴征社和其他市级领导多次深入企业调研,现场办 公,解决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今年前11个月, 12户龙头重点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8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的60%,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    大手笔、高起点,率先迈向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2002年5月,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宝鸡要早日建成大城市” 的目标任务,六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 贯彻落实省委的发展战略,按照“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品位、强 化载体功能、坚持以人为本、创建双佳环境”的发展战略,努力扩大 开放,加快建设步伐,力争使大城市建设的目标提前实现。如今,“ 两条水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 态园林大城市已初具雏形。宝鸡成为中国西部崛起的一座现代化明星 城市。   ——高点定位、大手笔规划,建设中国西部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 市和宝天关中区域中心城市。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宝鸡市委、 市政府立意率先跨越式发展,颇有创意地提出了东扩南移北上、五个 组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规划;以秦岭、北塬为背景, 以渭河平原为开敞空间,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高新区为依托, 以中心组团为主体,区间绿地为间隔,四个外围组团相衔接的“山、 水、园、林、城”融为一体的带状布局、组团结构。新规划的宝鸡市 由经二路、东风路地区商业中心、清姜和姜谭综合工业区、高新东区 产业密集区、代家湾行政商务会展区和陈仓物流、仓储园区五大功能 区组成。同时,随着陈仓区撤县设区、行政中心东迁工程的建成和高 新区东区的迅速崛起,宝鸡城市东扩南移的步伐全面加快,建成区面 积接近70平方公里,城市总人口接近93万。高新区从原有1.49平方公 里的起点,迅速拓展成一片35平方公里的开发热土。入区企业上千家, 日本住友、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和蒙牛、金德等20余家中国知名 企业相继入区投资……省政府2003年8月批准的宝鸡市2001—2020年 大城市规划确定的具体目标,有望在2010年提前10年顺利达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显著提升。市上累计投入 资金26亿元,加快“四横十纵”的交通网络建设。建成了金台大道、 陈仓大道、高新大道、渭滨大道,神农大桥、卧龙大桥、福谭大桥, 完成了市区70多条小道路、100多条背街小巷的改造,市区现有道路4 93条,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06平方米。进一步配套完善市政基础设 施。建成了谭家坡建筑垃圾场、渭河南岸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厂二期、 陈仓区污水处理厂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污水 处理率达到89.66%,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81%,城市供热面积达 到1697万平方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0.61%。城市居民用气总户数15. 3万户,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17%以上。市区28条主要街道及渭河 两岸建筑物实施了美化,对神农大桥、金渭大桥、金陵河大桥桥体和 市区138栋沿街高层建筑进行了灯光亮化。同时,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 略,市财政每年投资1000万元用于城市公交发展,全市拥有城市公交 营运车辆1010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5.23标台,居于全省各地市之首。   ——拦河播绿、环境生态化,不断提升大城市的生态品位、文化 品位和现代化品位。宝鸡在全省第一家、在西北地区率先摘取了国家 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桂冠。一 系列创建活动,使宝鸡的大城市形象和品位迅速提升。   风生水起,水绿交融。宝鸡先后建成总面积120万平方米的渭河 公园和马营生态园、190万平方米的金台森林公园、140万平方米的金 渭湖和金陵、清姜拦河浩淼水面。城市大绿工程、“三边”造绿、街 道造景、庭院增绿、蓄水湿地五大工程,使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 的26%提高到46.5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3.5平方米提高到14.53 平方米。特别是2006年以来,宝鸡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连年 达300天以上,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随着一大批城中绿岛、绿地 广场、生态湿地的建成,随着“中国节水型城市”、“中国人居环境 奖”、“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一个南山北坡绿色屏障、河流两岸 绿色长廊、道路水系绿色林网,生态城镇星罗棋布的绿色宝鸡,一座 水绿交融、生态宜居,彰显人本文明理念的现代化大城市宝鸡将展现 在人们眼前。    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 之重,坚持不断推进和深化农村改革,加快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党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市委、市政府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抓手, 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推 动农业指导方式转变,以建设畜牧大市为重点,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以推进县域工业化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以县城和建制镇为节点, 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建设文明家园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一 村一品”、劳务输出等多元化格局,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特别在新农村建设上,宝鸡市在全省率先推出新农村“十百千” 创建活动和推行新农村建设五星级管理。全市每年从市县乡抽调百名 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进驻100个重点村,采取蹲点包抓的办法和政策 倾斜,项目捆绑、部门帮扶的方式,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率先发展、 辐射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到“十一五”末,在全市打造10 个代表新农村建设不同发展模式、具有综合示范作用、居全省领先水 平的新农村建设样板村,率先建成10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 个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区和关中西线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带动全市10 00个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从去年开始,市上又大力推行新农村建 设五星级管理,根据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20字”总要求,按照“标 准量化、评星定等、梯次推进、因村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的 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晋星创建为手段,推进产业发展,强化 基础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增强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和谐,建立了公 允的考评标准、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了新农 村建设由抓点示范向全面提升的转变,农村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 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目前,全市围绕“一村一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涌现出了200 多个示范村,围绕五星级管理涌现出新农村建设五星村46个,四星村 200多个。围绕改善村容村貌,全市900多个村实现了“文明一条街”。 还涌现出了2000多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数万户农民致富增收。 据统计,全市粮食连续5年丰收,年总产达170万吨以上,比改革开放 前翻了近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连年以两位数增长,比1978年增长23 倍。 科技创新引领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宝鸡高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建设一流创新型园区 为目标,坚持“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开发建设”三轮驱动,在较短 时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发展空间由1.49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35平 方公里,发展速度连续五年在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经 济总量综合排名三年内前移了10位,占到全市的五分之一多。呈现出 速度快、效益好、活力强、后劲足的喜人局面。   宝鸡高新区已形成了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现代 食品、生物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宝鸡·中国钛谷被科技部批准为全 国50个产业集群试点之一。今年5月,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 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钛产业基地,是全国最大 的钛及钛合金生产研发基地,建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真空断路器生产 基地,亚洲最大的石油钢管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仪器及设 备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专用车辆生产基地、新型化学建材生产基地 和氨基酸生产基地。   目前,宝鸡高新区在册企业2690家,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170多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3家,过10亿元的企业8家。年实现经 营总收入422.73亿元、园区生产总值(GDP)132.57亿元,工业总产 值419.95亿元,财税总收入5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6.5倍、4.8倍、6. 2倍和15.2倍。到2007年底,高新区已建立各类孵化器10个,建成孵 化场地61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238家,孵化项目380多个,转化 科技成果148项。近五年高新区企业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 项目、新产品项目142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2个,陕西省重点 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68项,申报专利428余项,获准专利授 权265项。科技进步对宝鸡高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8%。   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构建体系, 全面覆盖,社会保障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在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关注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积极创新,使社会保障工作走 在了全省和全国的前列,先后被列为全国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全 国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全国劳动力市场“三化”建设推 进试点城市、中国创业培训三期项目城市和全国在我省唯一一家城镇 居民和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并荣获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 单位、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务输出)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称 号。   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宝鸡市委、市政府首先明确了社会保障 工作“省内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位、群众满意”的目标,提出了 “确立超前目标,统筹城乡推进,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创 新服务手段”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社会保障无缝隙覆盖。截至目前, 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 数达到152.6万人(次),养老、失业、医疗三项保险实现了国有、 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全覆盖。非公经济组织员工、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 工参保人数居全省各市之首。同时,在全省和全国率先探索启动了农 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25.9万人,居全省各市之首;2006年启动了被 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在全省各地市首先突破;全市12县区已全部 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256万人,参合率95%以上, 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去年4月1日在全省首家启动了城镇居民 和少年儿童基本医疗保险,被劳动保障部列为全省唯一的全国试点城 市。今年又实现了资助贫困学生入学全覆盖和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在扩大就业保障方面,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社区建立起了劳动 保障事务所(站),建站率达到100%,按照“三化”标准,建立了13 个公共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发展了28个民办职介机构,形成了“公办 为主、民办为辅、覆盖全市、服务规范”的就业服务网络。在落实各 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万名下岗失业人员进民企”、 “培育千名创业者,带动万人再就业”、“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 实施“宝鸡市下岗失业人员农业创业园”帮扶工程,每年有近5万人 多渠道实现再就业,就业率一直在全省和全国居领先水平。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在经济连年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到2007年,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才近20 万人,比改革开放前增加14倍。全市科技与技术进步对工业和农业的 贡献率均达50%以上。同时,通过科技创新研发,培育了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名牌产品。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6户企 业的6种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产品行列,51户企业的53种产品获陕西省 名牌产品称号。宝鸡市的名牌产品数量和质量均居西北地区中等城市 首位,并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 “两免一补”以及贫困学生入学资助全覆盖。在全市农村先后兴建示 范小学523所,占小学总数的60%以上,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和市级 标准化高中30所,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分别增长11.6倍和12.8倍,高 考上线率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同时,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从无到有, 不断壮大。特别是农村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别受到省政府 和国家教育部的表彰。到2007年,全市有眉县、凤翔县被省政府命名 为教育强县,渭滨区在全省首批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市教育局先后被 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到2007年,全市除增加8个艺术表演团 体和12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外,民间文艺八大艺术门类27个协 (学会)会员由改革开放前的不足100人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人。特 别是宝鸡社火、书画、摄影、灯迷等民间文艺表演还走向全国,走出 国门,享誉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多项优秀文艺作品获全省和全 国大奖。另外,市上近年来还投巨资启动建设了文艺中心、博物馆、 石鼓山文化旅游公园等十大文化工程,涌现出了陈仓区、岐山县、扶 风县等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和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及个人。丰富多彩 的文化活动不仅活跃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的深入发展。宝鸡市连续23年荣获全省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市,受到省 委、省政府的表彰,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已有26家二级甲等以 上医院和4家三级甲等医院,新建扩建170多所乡镇医院,医院拥有床 位增加7301张,卫生技术人员增加6900人。新建了13个市、县区疾控 中心,市传染病院和9个县传染病区及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基地,建 成市区社区卫生机构72个,实现全覆盖。同时,12个县区全部实现了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256万人,参合率达到95.7%,缓解 了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另外,先后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卫生 城市,3个国家卫生县城和6个省级卫生县城,在中国西部率先实现省 级以上卫生县城全覆盖。   回首过去,成就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坚信,宝鸡这 座中国西部崛起的明星城市,在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征途上,阔步前 进,和谐奋进的新宝鸡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云献科 魏红 袁阳) 链 接: 城市名片(荣誉册)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 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 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 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先进城市 中国品牌经济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

     相关链接
    ·陕西省高招二本超录5062人 三本录取31日开
    ·《废都》首任责编:贾平凹当年只有6万元稿
    ·陕西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道路冠名权可拍
    ·陕西省文博界共商大计 民间博物馆协会呼之
    ·陕煤化集团向“开胸验肺者”伸援手 免费灌
    ·陕西省军区军史馆昨天开馆 展示省军区光辉
    ·陕西确诊第九例输入性甲流病例 患者为香港
    ·陕西高速集团组织复转军人庆祝“八一”建军
    ·陕西将关闭70家落后产能企业 可节约253万吨
    ·陕西为107个重点镇“谋篇布局” 取消农业户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