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防沙治沙——一曲人进沙退的奋战之歌 |
2009-04-30 |
|
昔日沙区今日良田。
(资料照片)
谈到陕西的生态建设,不能不说防沙治沙工作。被称为“地球癌
症”的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在陕西找到治愈之方!联合国防治荒漠化
公约组织秘书处秘书长迪亚洛先生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多次来我
省考察,认为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陕西省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沙化
土地面积2151万亩,涉及榆林、延安、渭南3市的10个县(区),162
个乡(镇);荒漠化土地面积为4482万亩,涉及榆林、延安2市的12
个县(区),170个乡(镇)。沙化土地面积位居全国30个沙区省(
区)的第七位。解放初,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仅1.8%,几乎都是流
沙。
陕西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地区特殊的生态区位和经济发展地位,使
防沙治沙工作备受关注。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先后来陕视察防沙治沙工作;国家林业局先后将我省沙区确定为全国
重点治理区和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省上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
和措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地沙化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到“整体遏制”的历史性转变。
主要有三个重大变化:面积减少了,与上世纪末相比,沙化和荒漠化
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1万公顷和12.6万公顷;程度减轻了,流动沙
地和半固定沙地比重由29.9%下降到15.9%,重度和极重度荒漠化面
积比重已由54.8%下降到13.4%;扩展趋势整体遏制了,1960年至19
99年40年间,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了47.8万公顷,从2000年到2004
年五年间,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2.1万公顷,流动沙地净减少8.5万公
顷。
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沙区生态面貌显著改观。目前沙区林草植被
面积已达133.8万公顷,林草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1.8%增加到33.5%;
以陕蒙交界、长城沿线、白于山北麓等为骨架,总长达1500多公里的
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初步建立;毛乌素风沙滩区和大荔沙苑近13.3万公
顷农田林网基本形成,沙漠腹地建起万亩以上片林165块。上世纪中
叶至本世纪初的50年间,沙尘暴日数年均减少一半多,重点治理区自
然降尘较空旷地减少了90%。
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农牧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是传统粗放
式农耕经营逐步向精耕细作转变,粮食单产由上世纪五十年代每亩50
公斤提高到现在每亩250公斤以上;二是畜牧业由放养向舍饲圈养转
变,羊子存栏数由80年的250万只发展到现在的780万只;三是农村生
活能源以烧柴为主向以秸秆、煤(气)、沼气为主转变;四是农民收
入以务农为主向以种、养、加和外出务工转变,人均收入由建国初的
40多元提高到现在的近3000元。
树立了治沙典型,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在不同立地类型区和
不同治理阶段,建立了一批示范样板,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造就了
以石光银、牛玉琴、杜芳秀等为代表的治沙英雄群体。其中,石光银、
牛玉琴还代表国家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介绍防沙治沙经验,赢得了良
好的国际声誉。不仅为全国防沙治沙事业树立了榜样、提供了经验,
也为我国履行国际荒漠化公约作出了贡献。
法制体系基本建立,防沙治沙有法可依。国家治沙法出台后,省
人大于2003年颁布了《陕西省实施〈防沙治沙法〉办法》,同年省政
府发布了《关于实施封山禁牧的命令》。2006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关
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意见》。全省各级党委、省政府,先后
出台有关政策性文件10多部,为依法防沙治沙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讯员 王俊波 赵侠 本报记者 王海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