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从千年古都到现代化都市的嬗变 |
2009-04-30 |
|
——西安市城市建设发展回望
改革开放30年,一座现代化新城——西安高新区在西安崛起。
本报记者 袁景智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刚开始建设的西安高新区。
本报记者 黑枫摄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安确实变了,变得让了解西安的人们大
都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了。”多年从事西安市城市建设规划的市规划局
局长和红星,谈起西安市的发展变化,心情显得格外激动。
作为一个千年古都,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市的
真正变化是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这30年。30年来,西安市不仅经济社
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变
化。然而,让人们感受最直观、最受鼓舞的,还要属西安市城市建设
的变化。走进西安,无论是古老的“四方”城池,还是崭新的高新区、
经开区;无论是饱经沧桑巍然屹立的钟鼓楼、大雁塔,还是美轮美奂
的大唐芙蓉园、大唐西市;无论是唐风浓郁的西大街,还是春意盎然
的浐灞生态园;无论是古色古香的仿古一条街,还是鳞次栉比的写字
楼、现代化住宅小区……所有这一切,都折射出和见证着西安城市建
设的巨大变化。
30年前的西安就像一个古老的“大堡子”
如果将时光倒退30年,那时的西安和现在相比,简直就像是一个
古老的“大堡子”。裸露着黄土的城墙残破不全,城河两岸长满了灌
木和蒿草。以钟楼为中心辐射的四条大街,不仅路面很窄,路两旁的
房屋也多是低矮的小平房。当时,西安市政府有关城市建设的一个重
要任务就是修缮城里的危漏房屋,开通环城路。西安市房地局及各分
局,大都有自己的修缮队,这些修缮队的工作任务也大都分为大修和
小修,大修为拆梁换瓦,小修为补墙堵洞。西安市房地局的一位退休
干部对我们回忆说。
记者在西安市统计局采访了解到,1978年西安市全年的固定资产
投资仅为33179万元,远不如今天一个中型房地产项目投入的资金多。
在城墙边居住了30多年的贾大爷谈起西安市的城市建设,说“那会儿
的西安城要见到一个大一点的建筑工地都是一件稀罕事。1978年前,
西安最高的建筑就是位于西华门十字的报话大楼,当时的钟楼邮局大
楼、北大街商场、解放路百货大楼都是让人感到非常‘洋活’的地方。
”
和晨练的76岁的张大妈聊起30年前的西安城,老人满是感慨,她
说“做梦也没想到西安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张大妈从1974年起就
住在建国路,已经30多年了。说起当年住在建国路,老人满脸的幸福
感,“住在建国路,离当时西安仅有的东大街、解放路等繁华街道很
近,感觉自己是真正的城里人,现在不同了,年轻人都不愿住在城墙
里边,我女儿就住在南郊的高档小区,那儿的环境比我这好多了。”
张大妈说,“当年西安的护城河简直就是一条臭水沟,站在城墙上向
四周望去,大都是低矮的平房和棚户区,还有许多农田,就是在城内,
依然还有农民种的菜地。”
家住和平门的王大爷说:“当年的西安古城,像一个乡村大集镇,
雨天满城是稀泥糊,雨下大了,时间长了,整个城市就成了‘一片汪
洋’!那时候城里许多院落还是泥土夯筑的土围墙,甚至还有人住在
茅草覆顶的茅草屋里,下雨让这些人家,特别是住在低洼地的人家,
很是犯愁。”王大爷给我们讲述了他印象深刻的一件往事,那是1982
年秋天的一场暴雨,当时雨下了整整三天,晚上睡在炕上偶尔都能听
到城里土墙土屋轰然倒塌的声音。在那场暴雨中,市长张铁民蹚着淹
没到膝盖的积水,一户一户地查访灾情,那情景深深地打动了西安城
的百姓。
在宽敞幽静、满眼绿色的环城公园休闲的刘大爷告诉记者,改革
开放初期的西安,南门至小寨之间、小寨至韦曲之间,都是大片大片
的农田。那时西安的远郊就是长安县,从城里到长安县韦曲镇,乘长
途公共汽车要走将近两个小时。那时去长安县不仅路窄、坡陡、弯道
多,而且还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刘大爷1978年就在长安县委工作,他
说“那时一年都进不了一趟城,若是有机会能进趟西安城,还是件很
值得炫耀的事情。”
惊天地泣鬼神的一曲“护城颂歌”
文革之后的西安,城建凋零,就具有古城代表性的建筑——城墙
来说,当时已经是千疮百孔,城墙上面荒草萋萋,墙体两侧80%以上
受到破坏出现垮塌,城墙外侧的大片开阔地还被96家工厂和1005户居
民非法占用,护城河成了当时西安名副其实的“龙须沟”。在我们采
访过的老人中,他们都有着这样的深刻记忆。
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城市,西安市政府从1978年开始,首先举全
城之力开展了“西安低洼地区改造工程”,拉开了西安城市改造和古
城墙保护的序幕。
说起对古城墙的保护,许多市民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时的市长
张铁民。他虽然已经离开了人们,但他至今依然是一个倍受西安市民
爱戴的好市长,人们至今还在怀念他。张铁民1981年底至1984年11月
任西安市市长。初任市长的张铁民站在西安城楼下面,来来去去地在
城楼下巡睃。站在护城河边,远远的,他就闻到了一股臭味,当时就
通知各相关部门领导到现场开会,拿出解决方案,制订出长期保护的
方案。
当时,西安城墙的保护也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记者在西
安市档案馆看到,1981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看
到新华社《国内动态》发表的《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西
安城墙遭到严重破坏》后,立即批示要求对西安城墙认真保护。1982
年7月,时任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马文瑞倡议义务劳动建设西安“城
墙公园”,同时要求西安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对古城墙的保护。西安
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及时提出了“维修城墙,整治城河,改
造环城林,打通环城北路”的“四位一体”城市改造方案,并于1983
年1月向省委作了汇报,2月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主要领导批示决定
给予专项资金支持。1983年4月1日,西安环城建设工程开工典礼在东
门外南侧环城林地隆重举行,西安环城建设工程正式开始。
环城改造期间,西安市的老百姓倾心筑城,唱响了惊天地泣鬼神
的一曲“护城颂歌”。自此,西安城市规划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
新时期。当时,环城改造工程的主题是,保持古城特色,扩大西安城
的品牌知名度,建立与古城相关的城市设施。
环城改造之后的西安城,像一个风韵十足的古典美人,吸引着国
内外的游客。同时西安低洼地区的改造也初见成效,一栋一栋高楼拔
地而起,使西安这座具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古老城市,开始增添了
现代都市的意蕴。随后,西安市政府不断加大城市改造的力度,先后
上了城墙景观、楼阁修复、河道整治、园林工程、城市道路网线改造
等一系列城改项目,实施了火车站及一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从城内到城外,西安市城市规模不断延伸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西安与全国一样,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处
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我们从西安市档案馆调阅的1978年西安行政区划
图上看到,那时西安仅有7区1县,全市的土地面积仅为1066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安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
是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西安为首批内陆开放城市之后,西安开始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由城墙内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的城市扩张,全新
的西安大都市圈逐步显现。到2008年,西安版图上已有13个区县,面
积达到10108平方公里,与1978年相比扩大了近10倍,人口也从1978
年的490多万人,增加到了831万人。
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成片的绿地,行色匆匆的白领……进
入西安高新区,现代城市的气息扑面而来。1991年,国家级高新技术
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区成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古城西安
揭开了城市建设新的篇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高新区不仅成为
西安现代化的标志和对外开放及高新技术转化的窗口,也成为西安楼
盘最密集、居住环境最成熟的区域。
在省人大常委会机关,记者有幸采访了原省人大常委会代主任、
西安市委书记崔林涛。作为上世纪90年代西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决策者
和见证者之一,崔林涛说起西安高新区、经开区的建设,谈起棚户区
改造和南北交通干线的拓宽,以及黑河饮水工程等城市建设情况,如
数家珍。他说:“17年前西高新的设立,时任省市领导都付出了巨大
的心血。”他谈到,当时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出现了两条科技街
区,二三百家科技企业经营着“提篮小店”,省市领导经过调研,认
为应利用西安的高校科技优势,建立一个区域,为高新技术产业化、
规模化发展提供一个平台。为此,西安市还专门到北京的中关村等地
考察,认为高新技术开发区既要离开城市,使其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又不要远离城市,使其能依托城市市政设施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最
后研究确定在当时的糜家桥村开始建设,初步确定为3.7平方公里。
开工那天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三个建筑队进驻建设工地,同时架
起了十几个塔吊,建筑工地日夜轰鸣,一派热烈繁忙的建设景象。当
时管委会办公临时租用了劳动路一家工厂的招待所。
1993年,刚30出头的吴严在西安高新区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葡
萄城”电子软件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180多人、
占地10亩、软件出口额达240万美元的成熟企业。“上世纪90年代,
看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高楼林立,我就在想何时西安
也能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短短十几年时间,如今的高新区和任
何一个大都市相比都不逊色。”吴严指着窗外霓虹闪烁的街道感慨地
说,“有谁能想到,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和村庄呢。”
历经17年的建设和发展,高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拥
有5000多家企业,去年全区实现营业性收入1887.5亿元,成为西安经
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记者了解到,西安经开区、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同高新区
一样,都在快速发展。位于城北的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开工
建设,规划总面积为23.5平方公里,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
级开发区。如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2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批国
内外知名企业在此投资建厂,初步形成了以商用汽车、机械电子、食
品饮料和新材料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工业体系。阎良原
是临潼渭北的一个古镇,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航空城,成为国家航空
高技术产业基地,它是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
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高技术产
业基地,被誉为“中国的西雅图”。
在西安地图出版社,记者见到了1993年的西安城区地图,城墙内
城区只是当时整个西安市城区的一小部分,现在西安市城区已开始扩
展至东到灞桥、西到三桥、北到龙首村、南到丈八东路、西高新区域
的更大范围。“这个时期,最大的变化就是南二环正在建设。”西安
地图出版社的高级工程师陈蕴奇说,“短短6年之后的1999年,西安
城区地图就变得丰富多彩了,整个城市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公交线
路明显增多,1975年的地图标明的公交线路仅有30多条,到了1999年
公交线路就已有近百条了。”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安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
历史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党中央作出
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为西安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千载难
逢的历史机遇,古城西安的第三轮城市规划建设随之展开。此次城市
规划按照“中心集团,外围组团,轴向布点,带状发展”的要求进行
布局,通过努力,逐步把西安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
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2002年西高新已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
的六个城市和区域之一,被国家确定为5个争创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
区之一。经开区正在被打造成先进的制造业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
和西安城市的新的中心。
西安保存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古城墙,城墙在成为西安厚重历史
文化的重要标志的同时,也让西安人产生了浓厚的城墙情节,“城墙
内才算城,住就要住在城里边”这是过去西安人的观念。如今西安人
这种近城而居的观念已经开始改变,城外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很多人
走出了“围城”。8年前,市民鲁阳一家5口人住在大差市一套40多平
方米的房子里,拥挤不堪,现在搬到城外交通便利的二环边居住,他
说:“太远的地方上班不方便,而二环沿线不仅交通方便,学校也多,
商业也发达。”
30年前,人们从来没想过西安能有二环、三环,可如今,二环全
线贯通,三环的建设如火如荼,也即将贯通。摊开最新版的西安地图,
我们发现:即将通车的三环路,就像一条金丝线,把长安、户县、高
陵等9个区县窜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它将使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
机。正如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所说,我们“要把三环路建设成为西安
的交通大道、经济走廊、文化走廊和景观走廊,为西安增添靓丽的风
景。”
在不断完善原有城市建设的同时,许多新的建筑群也如雨后春笋
般出现在西安,为这个传统而古老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以曲
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最为突出。家住大雁塔附近
的刘春元说:“1990年的大雁塔周围,远没有现在这么壮观气派。当
时,大雁塔西边是一个六七米高的土崖,南边就是村庄和菜地,东边
有唐华宾馆,再往东就要上坡。”是的,曲江的变化已成为西安发展
的一个新标志。2003年3月,曲江旅游度假区更名为曲江新区。如今
的曲江新区已形成了以大雁塔为中心的盛唐文化旅游商贸区,以曲江
国际会展中心为依托的会展产业区和以曲江池遗址为中心的城市游憩
区,2007年8月曲江新区被文化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成为古都西安的“文化名片”和“城市会客厅!”
在围绕人文、旅游发展城建的同时,西安也开始了生态的恢复与
保护。浐河和灞河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条著名河流,浐灞生态区
就处于二水的交汇处。2005年元月,随着广运潭项目的正式开工,浐
灞生态区建设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到2007年10月,当F1摩托艇赛在浐
灞生态区的烟波浩淼中拉开帷幕时,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几年前还是
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地方竟然成了人间仙境。如今浐灞生态区已建
成道路50多公里,实现了与主城区全面对接,她将成为西安的绿色屏
障和生态补偿区。不久的将来,人们不仅能感受到千年古都的厚重历
史,还能看到古城青山绿水的秀丽景色。
作为历史古都,西安十分注重对历史的传承和保护。“提起西安
的道北,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因工作从河北迁入陕西的刘
为民大爷感叹地说道,“如今这里完全变了样。”2007年,大明宫国
家遗址区保护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大明宫遗址以保护改造和展示盛唐
文化为特色,建成后将成为西安集文化、旅游、商贸、居住、休闲服
务为一体的城市典范。
西安在向外拓展的同时,城墙内的改造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已完
成改造的北大街、南大街宽敞气派,西大街更堪称古城改造的典范。
站在西安钟楼向西望去,一条气势磅礴、仿唐风格鲜明的现代化集市
映入眼帘——这就是斥35亿元巨资,新建商业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
拥有大小9处广场,将钟楼与西门2088米的距离连为一体的“西部第
一金街”——西大街。城墙内几条大街的改造,为古城西安在传统与
现代的结合中找到了完美的结合点,为西安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
一笔!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30年,对一座历经了数千年沧桑的古
都而言,只是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美丽温厚的城市来说,
却有许多辉煌值得人们赞美和记忆。如今,一切正在改变的和即将改
变的仍继续在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上演,未来的西安仍会在
尊重历史、继承历史、见证历史的同时,更精彩地展现出“古代文明
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
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西安的明天会更美好!
(本报记者 卓九成 秦峰 乔佳妮 秦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