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天然林保护工程——构筑三秦生态屏障 |
2009-04-30 |
|
天保工程让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昔日一提陕西,人们常会联想到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原。而今日,
当你漫步三秦大地,汉江两岸山清水秀、渭水之滨砌绿叠翠、黄土高
原层林尽染。好一幅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画卷!
陕西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但生态环境脆
弱。随着天保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陕西生态建设状况总体上
进入“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控制,局部向良性发展”,实现了由生态
弱省向林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绿色陕西、生态陕西”的目标正在
变为现实。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国家组织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试点工作。陕西属天保工程试点省份之一,并且于2000年全面启动实
施了天保工程。工程建设期11年,覆盖除西安市城三区以外的104个
县(市、区),涉及119个县级实施单位。截至2007年底,国家累计
投入陕西工程建设资金46.71亿元。
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全省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2067.12万亩,
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分流安置富余职工26631人,维护了林区的
稳定。全省林业总产值由1998年的34.2亿元提高到160.59亿元。使天
然林面积不断扩大,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林
种搭配趋于合理,森林防护效能显著增强;林区生物多样性增加,种
群数量不断扩大,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合理,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的可喜局面。
森林资源培育和恢复速度加快。据2004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
较1999年相比,林地面积净增2336.7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457.55万
亩,天然林面积增加了762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71个百分点,全
省林木蓄积净增2721.81万立方米。全省通过实施天保工程和其他林
业重点工程,有效增加了森林植被,提高了林分质量。
森林管护责任得到落实。我省首先在国有林区建立了场、营林区、
护林站(点)三级管护组织。其次,在集体林区建立县、乡、村、组
四级管护组织。同时,对国有和集体交错分布的林区以及集体不便管
护的林区由国有林场代管,在全省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
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管护网络体系。2007年度省级复查报告显示,
全省共落实森林管护人员17943人,签订管护合同28966份,设立护林
站点3859个,修建各种护林宣传标志牌13401个。通过这些措施的落
实,有效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消耗,维护了林区的稳定,保护了森林资
源的安全。
富余职工得到政策性安置。我省利用天保工程拓展富余职工安置
渠道,累计分流安置职工26631人,一次性安置5338人。同时,各地
多方筹措资金为23791人缴纳了社会养老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89.34
%;为10287人缴纳了失业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57%;为8738人缴
纳了工伤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48.16%;为23414人缴纳了基本医疗
保险,占应参保人数的87.92%;为9219人缴纳了生育保险,占应参
保人数的50.81%。天保工程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维护了林区的
稳定。
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天保工程累计完
成公益林建设2067.1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66.4万亩,封山育林727.
68万亩,人工促进天然更新13.5万亩,森林抚育52.5万亩,飞播造林
1007.04万亩。全省累计完成苗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75个,修建瞭
望台67座,购置防火设备1651套、防火器具12138件。种苗供应能力
和森林防火预警扑救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实施天保工
程,全省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源涵养等生
态功能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强度逐年降低,面积不断减少。据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火地塘林场天然林保护效益研究表明,地表径流较工程实
施前减少了39.26%,森林生态系统对重金属元素的总净吸收率达到9
2.85%。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大熊猫、朱鹮、金
丝猴、羚牛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通讯员 杨赵杰 赵侠 本报记者 王海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