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多措并举促增收 多业发展富百姓 |
2009-04-30 |
|
——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调研随笔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
快”,并确立了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奋斗
目标。宝鸡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88元,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
平,全市1751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的村仅35个,半数以上的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收入最低的村仅905
元,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目标压力很大。为认真贯彻《决定》精神,尽
快破解农民收入低这一症结性难题,谋划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实现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最近,我们深入秦岭腹地、渭北旱原、千陇山区,
在不同类型村中看园区、进大棚、访农户,进行了密集、深入地调研,
收益匪浅,启示良多。
启示一: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大幅增收的根本出路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宝鸡35个高收入村可谓是全市农村发展的排
头兵和样板。村上有工业且效益好的村有18个,占50%以上,如东岭、
岐星、水沟、杜赵、宝丰等,农民收入以在企业上班或入股分红为主。
东岭村全村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在东岭集团上班,工资加分红,去年
村民人均纯收入19945元。岐星、水寨、水沟、杜赵等村的企业也都
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力,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余17
个村均为城中村或城郊村,农民收入以房产租赁和从事三产、农务获
益为主。从地域分布来看,属于城三区的村27个,占总数的77%;其
余8个村也基本上都处在县城、中心城镇或交通干线上。由此可见,
无工不富、无商不兴已被实践所印证。要持续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必
须跳出农业抓增收,立足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改造
现有企业和引进新兴产业并举,坚持基础先行和产业兴镇、特色强镇
并举,以园区为承载平台和战略突破口,强力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
化,引导农民到企业打工,到园区就业,到城镇发展,到非农产业领
域致富。
启示二:突破性发展畜果等特色产业是增收的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人均纯收入高于2650元,但低于4150元的78
0个村,大都是“一村一品”专业村,特色主导产业规模大效益好,
尤以果业、蔬菜、畜牧、烤烟等专业村居多。如凤翔县六营、马家庄,
岐山太子村,渭滨区燃灯寺、陈仓区凤鸣、陈家崖等。在城镇近郊或
旅游景区、交通沿线的村,还以民俗观光等特色产业见长。以人均收
入2650元为分水岭,在此以下的900多个村,除了少数生产条件特别
恶劣的村以外,大都是产业门类多而杂,特色不突出,优势不明显,
没有形成主导产业。因之,继续坚持因时因地因户制宜,深化“一村
一品”,突破性发展畜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和专业
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业品牌优、基地规模大、龙头企业强
的跨区域、集群式优势产业带,让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获得更多的收
益,就应成为大幅增收的根本性措施。
与此同时,宝鸡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宝鸡技工”等劳务品牌享
誉省内外。在农民收入3500—4150元之间的127个村中,我们随机选
取凤翔石头坡、陈仓东崖、渭滨凉泉等村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除了村
上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以外,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外出务工或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数占比较高。如石头坡,全村2300多名劳力中,800多人在
附近长青工业园务工,1500多人外出打工,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4025
元,跻身全市农民收入“第一方阵”。实践证明,外出务工与在农村
从事种养殖相比,风险几乎没有,但效益却十分显著。由此,在调研
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重大战略产业来抓,
整合资源抓培训,强化基地树品牌,突出维权抓服务,进一步打响“
宝鸡技工”品牌,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到城
镇甚至东南沿海大城市就业生活,共享发达地区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三:引导和促进农民投资创业是增收的希望所在
不惜花血本在住房上折腾是关中人的“通病”。而西府人耗资建
房之风尤甚。调研途中,我们每到一个村落,几乎都看见有人家在拆
旧房盖新房,盖好的房子一户比一户阔气。据测算,每户建房少则五、
六万,多则十几万、数十万元。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全市每年新审
批宅基地3300多户,以平均每户建房投资6万元计算,全市农村每年
用于建房的资金高达2亿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旧庄基盖新房和旧房翻
新。而伴随着人口的减少,大多数农户的房子富余闲置,大量空房闲
置的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沉淀和浪费。与此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关中
地区农民群众受传统理财观念影响,一有钱除了修房子就是存银行,
把活钱变成死钱,川塬地区80%、山区60%以上的农户户均存款上万
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信用联社居民储蓄余额超过100亿元,
农业银行居民储蓄余额亦高达56.7亿元,这充分说明,农村居民中蕴
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因之,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全方位搞好对
农民的创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引导农村群众变储蓄为投资,变花钱建
住房为拿钱办项目,加速农民向市民、打工仔向老板、小门店向中小
企业的转变,让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乃至生活方式实现质的飞跃,使
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撑,就应成为大幅增收的工作着力点。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促进农民增收,既要坚持土里刨金,又要
创新发展思路,主攻园区,强抓劳务,突破果畜,力促创业,多措并
举,多元发展,广开财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精神落实到农村,体现在农户,惠泽到农民。
(中共宝鸡市委书记 唐俊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