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乡县帮扶贫困党员致富纪实
“不是党,没得我了……”深秋时节,秦巴山中,淅淅沥沥的秋
雨将墨蓝色的天空与山巅连接起来,湿润的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一
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让我们一路感动,他就是89岁的老党员马家才。马
老家住汉中西乡县杨河镇杨河村,曾经是党的九大代表,也是西乡现
在1019名困难党员中的一员,如今已经脱困的他,对组织有着说不完
的感激。11月4日,我们见到了这位老党员。
这位担任过农村合作社主任、省政协委员,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上任职30多年的老党员,刚刚搬离了土坯房。看着在老房旁边建起的
新房子,老人充满沧桑的面庞顿时红润了起来,不断地翘起大拇指赞
扬县上、乡上和村上的干部,说这是西乡县帮扶贫困党员致富给他带
来的好日子。
这里不仅有贫困的群众,也有贫困的党员
1955年9月,毛泽东在《西乡县杨河坝乡党支部正确地领导了那里
的互助合作》一文上作出重要批示,从此使西乡县杨河镇远近闻名。
然而,50多年过去了,这里不仅有贫困的群众,也有贫困的党员。西
乡县委组织部的《贫困党员登记表》中这样记录着:全县年均收入在
924元以下的农村党员和年均收入在1800元以下的城镇困难党员,占
到党员总数的6.3%。贫困党员数量多、比重大,使一部分基层党组
织和党员在群众面前挺不起“腰杆”,说不起“硬话”,使党组织、
党员的先进性难以体现,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
西乡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实呼唤县委县政府领导,在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中必须先让贫困党员直起腰杆来,实现党建工作成效最
大化。在统一认识的过程中,全县帮扶贫困党员的“合奏曲”随之奏
响:给离任村干部发放生活补助的《西乡县“关爱行动”实施办法》
出台了,县委组织部《送关爱、促和谐,建立困难党员帮扶基金的倡
议书》发出了。这一切叩响了干部和群众的心扉,大家用激情和行动
关爱那些为党奉献了一生,至今还没有脱贫的老党员,使这项特殊的
扶贫工程,充满了温暖。
地处丘陵地带的杨河村,有9名贫困党员,为了激励全村的党员
干部,帮扶贫困党员,带领全村人一起建设新农村,村党支部把毛泽
东50年前的批示作成纪念碑,立在村子里。89岁的老党员马家才,最
早享受到了帮扶的成果,住在新房子里,他怎么也闲不住,像当年一
样,一心想着为村子的建设,再多操一点心。
既要为贫困党员“输血”,更要为他们“造血”
党员刘西林家住城关镇城内街,原本是县运输公司的一名驾驶员,
2007年6月8日,一场车祸使他左小腿被截肢,另一条腿成9级伤残,
家庭陷入困境,“屋漏偏逢连阴雨”,儿子在高考前又患上偏恶性脑
瘤,全家的经济一下子跌到了低谷。今年,争气的儿子接受治疗后病
情好转,以535分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兴欣慰的同
时却让刘西林犯了愁:儿子拿啥交学费?就在此时,党组织将4000元
帮扶基金送到他手中,让他热泪盈眶。当我们走进故事的幕后才知道:
坚持对困难党员的重大变故必访的沟通机制等系列措施使全县320多
名困难党员,从贫困名单中删除了。
要从“输血”转变为“造血”,就必须闯出一条促进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党员群众快速致富的路子。杨河镇蒿坝台村38名党员中,贫
困党员有15名,为帮他们“造血”,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负责协调
解决100头能繁母猪,由县农业局、汉中军鑫农业发展公司等单位落
实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服务,由村党支部采取“无脱贫愿望不给,无致
富能力不给”的原则,将能繁母猪无偿发放给困难党员和农户。母猪
产仔以后,得到免费母猪的党员养殖户每头上交村党支部400元,并免
费提供仔母猪3头,群众养殖户每头上交党支部500元,并免费提供仔
母猪3头,再由村党支部赠送给其他党员和有养殖能力的群众饲养,用
二到三年时间,通过滚动发展,覆盖全村,共同致富。县委常委、组
织部部长演晓刚说,实施这项政策的初衷就是让一部分有号召力的党
员先富起来,再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星火工程”。
党员脱贫了作用发挥了,党群关系也就和谐了
杨河镇党委副书记李晓宏说:“扶贫要扶志,关键要建立脱贫致
富的长效机制!”被无偿提供母猪的家庭,每一户需要向党支部缴纳
一定的费用,用来成立“能繁母猪养殖协会”,协会以党支部为依托,
建立协会基金,给母猪投保,定期邀请养殖场的土专家、“牧畜师”
提供经验和技术服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养殖风险,更重要的是增强
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能繁母猪的养殖发展基金的启动资金何处找?县委组织部协调资
金15万元。贷款怎么解决?有银行支持,镇党委解决贷款利息,并为
每头猪上了保险。“这套‘组合拳’程序规范、运行流畅,党员的致
富能力、帮富能力、共富能力得到显著加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
强了,党员有了荣誉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发挥作用有了平台和载体!
”西乡县县委书记车国珍胸有成竹地说。
“基层党建工作不是空洞的宣传,它需要载体,需要和经济的发
展结合起来,两委会班子成员要为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看得见、
摸得着的事情!”村里的干部很有信心地说。就在刚刚举行的党支部
换届选举中,村支书胡长德全票通过。胡长德1985年任支部书记至今,
见证了这个村子29年来的变化:人均收入翻了三至四翻,以前环境条
件很差,98%都是土坯房,现在拥有2层小楼的有120户,1层砖木结
构的有200户,今年又新盖了70户。
“我们要让贫困党员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党内关怀’
,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出来,让致富的链条不断延伸,让基层
党建在创新中为老百姓谋实惠。”从西乡县组织部部长演晓刚的话语
中,我们感受到了加强党建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将会使更多的党员
和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本报记者 耿 薇)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