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起县城全景
吴起吴仓堡乡新型民居建设。
金秋九月,一进入吴起县,满眼都是新鲜的感觉:一条条柏油路,
两旁的满天星花迎风怒放;山青天蓝,掩映在绿树之中的一座座新型
民居仿佛向行人招手致意,令人赏心悦目。我们情不自禁地去走访一
座座新村和他的主人——
新型民居成为靓丽的风景,也成为吴起一张富于魅力的“乡村名片”
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的伟大号召,超前实施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当年全县整体封山禁牧,
首开了全国封山禁牧的先河,1999年退耕一步到位,全面启动实施了
还林(草)工程,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目标,成为全
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这两年,在继续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
又开展了乡村新型民居建设工程,成为延安市乃至陕北的一个亮点和
热点。
据吴起县委农工部部长、专门负责民居建设的贾治乾介绍说,从
2006年下半年起,两年多来,全县围绕“一城六镇八川百村”规划,
已有70个村517个村民小组10914户47934人搞了以新型民居为重点的
新农村建设,近半数农民住上了崭新房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居环境。
他们的方法是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动员、高度统一思想的基础
上,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和“就镇、就路、就近”的原则,科学编制村庄建设、环
境整治、产业培育、基础配套等规划,不搞“一刀切”,根据川、山、
半川、半山、涧地和乡村结合部等不同地理特征和村情,从条件好的
地方起步,从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地方入手,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
作用,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建设一批“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
心村镇型、城郊别墅型”四种具有较高标准的新农村。
民居建设,使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一个个脸上笑开了
花。五谷城乡麻台村的崔生帮在自己新建的窑洞里高兴地说:“过去
在拐沟里住3间泥皮房,墙都裂了缝,成了危房。现在搬到这3孔敞亮
的窑洞里,别提多高兴,没有共产党哪有今天。”80岁的路建昌祖孙
四代42口人,从拐沟搬到这里,政府就补助了十几万元,他压抑不住
心中的喜悦说:“朝朝代代哪能有这样的美事!”
抓民居建设确实抓到了点子上。县人大主任蔺治东和县政协主席
闫占堂说,民居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谁看谁说好,看谁谁说好。
今年6月,县人大组织24名市、县人大代表进行了视察,他们中
有15名来自农村,大多数是村支书和村主任,是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的
组织者、实施者。经过两天视察,他们的结论是民居工程建设思路清、
规划新、政策好;标准高、规模大、投资多;措施实、办法活、亮点
多。
善于从理论高度看问题的延安市一位退休领导看后说,民居建设
找到了发展经济和农民致富的结合点,刺激了农民的兴奋点。
一个“好”字是最好的概括。
走进吴起镇的马湾村,一座座新居耀人眼目。一律粉白墙,新盖
的门楼和窑洞挑檐以及墙顶都用赭红的琉璃瓦镶砌,这个村大多是旧
窑改造的,这一改,既大方又气派虎虎有生气。再看看村外,排列有
序的40座日光温室、190座弓棚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硬化后的村路、
高耸的路灯以及修剪别致的树木花草,使人恍若进入现代的园林小区。
2006年,这个村在村民刘聚才的带领下,有32户农民组建成立了吴起
镇马湾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吴起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区。
而周湾镇的罗涧行政村是把原在拐沟居住的村民集中搬到罗涧,
使这里形成中心村镇,主街道长700米,公路宽10米,两旁人行道各5
米,建窑房256孔(间),还建起了农民文化广场,周围栽植云杉400
0余株。在生产区内,有舍饲羊舍、大家畜圈舍、猪圈、厕所、沼气
三位一体及菜园和花园,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村庄。
新民居的建设激发了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在吴仓堡乡周关村
凉水井组采访时,刚刚下过雨。这个只有25户的村组,全面改用了安
全饮水,村内道路全部硬化,厨房使用了煤气、沼气、液化气灶,灶
台贴了瓷砖;兴建了冲水式卫生间或沼气池式卫生间;拆除有碍美观
清洁的牲畜棚圈,在指定位置新建水泥砖的饲养栏。入村主干道虽已
拓宽,但仍是砂石路,几个村民正趁雨后维修道路,上面没有指令,
全是自愿的。
民居建设出于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和对农民兄弟的深情厚谊
吴起的新民居建设是从前年开始试点、去年逐步推开的。
县委、县政府认为,不缩小城乡差距,就会严重影响全县的整体
发展。实施新型民居工程建设,能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
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城市与农村
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总体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
谐共处的发展格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把“打造绿色吴起,构
建温馨家园”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县委书记冯振东
多次解释,绿色吴起就是要树立环保国策意识,重生态、重节能减排。
温馨家园就是一切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开展各项
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吴起建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桃花源”。
在农家长大成人的县长王彦龙最理解农民的心理,他说的更直白
——农民一辈子最大的愿望无非两条,一是子女成才,二是安居乐业。
我们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同时,首先要帮助农民修一处好家院,让
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所长发展产业,也就是让农民先安居
后乐业,这是吴起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调查研究中,大家看到目前
农村民居陈旧,基础设施滞后,农民特别想改善居住条件,并把民居
当做财富的最大积累。经过认真分析,大家认为,目前吴起县的财力
状况比较好,有能力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方针。
去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新型民居工程建设为全县新农村
建设的有效载体和突破口,用新型民居引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起草、修订和出台了《吴起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试行)》
、《吴起县新型民居工程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吴起县新型民
居工程建设资金补助办法(试行)》等9个相关配套文件。他们邀请
专家搞好“一城六镇八川百村”规划,以打造“舒适民居”为目标,
按照以农民投入为主、县上补助为辅的筹资思路,采取项目整合运作、
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保证新型民居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规划
按照“自然生态型、田园农庄型、中心村镇型和城郊别墅型”四种建
设模式,采取“建、改、留、移”相结合的办法,根据不同的建设模
式配套不同的补助资金。对新建村按照“1+2”的模式进行补助,即:
在规划内新建的村,每户补助10000元,每人补助2000元;对旧村改
造按照“5+1+5”的模式进行补助,即:在规划内改造的旧村,每
户补助5000元,每人补助1000元,每孔(间)窑(房)补助500元。
同时,县上将根据相关政策,对达到施工要求的农户奖励3000-5000
元。这一套办法极大地调动农户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也走出了一条
具有吴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从2007年开始,吴起县财政拿出1亿元,共完成涉及39个村148个
村民小组2389户11829人的村庄民居改造整治任务。今年,县上又列
支1.5亿元,截至9月底完成51村307组6657户30532人的村庄民居改造
和整治建设任务,基本上是每户可享受国家补助2万元左右,使大多
数村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自主投资不断扩大,从最初的
政府和农民1:3的比例增加到1:5左右,农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为了培养农民子女尽快成才,县上投资3.6亿元,新建了高级中
学、幼儿园、3个园丁小区,完成了二中、周湾中学等145所中小学的
改造扩建,新增校舍面积15.8万平方米,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解
决了乡镇中小学校集中供暖,全县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行了“五免
一补”政策,率先在全国实现了12年免费教育;设立高、中考奖励基
金和贫困生救助基金。同时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设立县校级骨干教师
专项津贴,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稳步
提高。今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136人,文科考生刘彦良获延安市文
科状元。在教师节那天,县上召开表彰大会,拿出319.4万元奖励教
育战线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1011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在社会上引
起很大轰动。
民居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存条件,为二次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70年前,一位高鼻子蓝眼睛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来陕北红区包括
吴起采访时,曾悲观地说,这里不具备人生存的条件。
人的生存无非是衣、食、住、行四件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吃饭
穿衣问题解决了,住和行就成为当务之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型
民居建设带来了农村又一次革命。
让我们把镜头摇到新寨乡的雷崾岘村吧。
这个村直到今年3月,还是分散居住的灰褐色的窑洞,东一堆柴
草西一个粪堆,猪粪鸡屎满地……仅仅几个月,雷崾岘就彻底改变了
旧山村的模样:从山头开始,有一条石磴道从山顶通到村中,村中央
是一个大大的广场,里面有凉亭,有栽植整齐的花坛,还摆了不少的
运动器械。围绕在公园周围的是粉刷一新的民居,统一的白色围墙、
红漆大门,村里的道路都变成水泥路,村容村貌变了,屋内有彩电、
沙发、席梦思床,摆设和城市人没有两样。而院子比城里人舒适多了,
有花园、绿树、草坪、曲径,院内院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劳碌一天
后,还能在太阳能浴室洗个热水澡。到农村住一住,成为不少城里人
的渴望。根据周围石油井场多的实际,村民们集思广益,办起山村农
家乐,让那些干部职工能享受到亲近自然的乐趣。
生存环境变了,城市的文明之风也刮到了农村。室内的墙壁是涂
料刷过的,地上铺了地板砖,人也就不随便吐痰弹烟灰。有了自来水,
有了洗澡间,就能常洗换衣服。由于农民都建了沼气池,养羊、养鸡、
养猪有专门场所,人畜粪便都进入沼气池,蚊、蝇、跳蚤等害虫大为
减少。长官庙乡齐桥村的一位村民笑着说:“人穷的时候,虱子也欺
负人,一抓几个。现在虱子也不见了。原先一年半载不洗澡也不觉得,
现在两天不洗身上就痒,你说怪不怪?过去妇女们做饭常受烟熏火燎
之苦,现在做饭用的沼气,炒菜时把换气扇一开,油烟都抽出去了,
妇女们个个乐得合不上嘴。”
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变化,道路的变化更大。几年来,县上投巨
资新修三级以上柏油路207.3公里,新修乡村四级油路66.6公里、四
级砂石路481公里,新修石油生产道路780公里,改造拓宽村组生产生
活道路1680公里,实现了县乡道路柏油化、乡村主干道四级砂石化目
标。路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这是难以量化的,但路通心
通财通百事通确是事实。
谈到过去的陕北,农民最常用的话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把
东山日头背到西山”,如今,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弱了,肩挑人背渐渐
成为记忆,不少农民开上拖拉机、汽车,不具备人生存条件的地方成
了温馨的“桃花源”,正在实现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大力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
的领域和范围,不断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民居建设加快主导产业发展,筑牢农民致富的经济基础
2008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了河南焦作农村,听了
村民的介绍后他对当地干部说:“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
多种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探索更多带动农
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吴起县委、县政府的领导成员一致认为,“三
农”工作的目标就是帮助农民致富。而民居建设正好加快了主导产业
发展,使农民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让许多敢想敢干有创新精神的农
民开拓出新的致富天地。
2003年以来,吴起县牢固树立“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
化”的理念,按照“壮大草畜业、提升林果业、推进加工业”的思路,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投入发展资金1亿多元,全力打造“
三个百万基地”(百万只优质肉用羊、百万亩优质人工牧草、百万亩
沙棘杏果)。今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产业开发,他们坚持实
施“一村一品”和“绿色产业”工程,按照“稳牧兴菜、凸显林果、
支持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出台了“双十”扶农惠民举措,财政投入
资金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实行“
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圆方集团龙头企业大力发展
“订单农业”,全力争创绿色农业示范县。截至9月底,新发展100只
以上的养羊户37户,使全县羊子存栏达21.8万只,出栏7.5万只,有5
00只以上的羊场3个,1000只以上的2个;存栏在200头以上的养猪场5
5个;存栏1000只以上的养鸡场22个;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2个。
新种、补种人工牧草2.8万亩,使全县优质人工牧草保留面积达96万
亩,新建果园2万亩,扩盘抚育6万亩,使山桃山杏及山地小杂果面积
达100多万亩;种植地膜玉米5.65万亩,引进农作物品种32个15万公
斤;新建大棚428座,弓棚1824座,生产蔬菜3376吨。
在庙沟乡,乡党委书记张少斌领我们参观了楼坊掌村的万头猪场。
主人叫杜明波,是供销社的下岗职工。他瞅准的是大棚养猪,去年建
了19棚,挣了8万元。今年他一下扩展到90棚,饲养量可达万头。这
样一个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养殖的猪场,有职工30多人,光杜明波的
同村人就有十七八人,成为现代农业开发的示范点。
在黄湫岔村,我们见到延安市人大代表、省党员致富带头人、村
支书齐灵。这是一个山岭村,过去走的是羊肠小道猴子路,七零八落
的村民生活可想而知,人均年收入只有600元。从2003年他担任支书
起,用自己的两台推土机推了30公里的乡村路,又给每人推了3亩基
本农田,搬迁了75户建起了新农村,现有苹果园870亩,新建羊圈96
个,全村存栏羊3860只。齐灵领我们看了正建的大型猪场,已存栏30
0头,新调的猪近日将进场,用不了多长时间,这里也会成为另一养
猪基地。
过去的吴起极少种菜,而现在的长城乡和周湾镇,大棚蔬菜种植
已成规模。这里地处长城沿线,虽然风沙大,但涧地开阔平坦,适宜
蔬菜生产。过去单家独户,很难成气候,新村建成后,人居相对集中,
技术措施也便于推广,长城乡双湾涧村就是一个典型。该村共123户,
移民搬迁32户,旧村改造74户,乡上积极引导群众建弓棚和大棚,一
年种两茬菜,使农民收入大增。新建的周湾镇王树湾村,户均一个蔬
菜大棚,还有56座弓棚,今年一棚辣子最少卖1000多元,人均年收入
可由去年的2000元增加到3000元。
新的机遇,新的产业,给人们铺开新的致富路。周湾镇小口则村
村民段艳娥原来是民小教师,一月靠七八百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紧紧
巴巴。她说,过去住的地方小,什么也搞不成。后来搬迁到新村,地
方宽展了,信息灵了,交通方便了,正巧今春被辞退后,自己下决心
另找出路。今年种了两弓棚辣子,收入7000多元。另外养了6头母猪,
已出售猪仔95头、大猪11头,收入近3万元,她笑着说,若早把我辞
退了,说不定我早富了。其实,在吴起,像她这样的人,何止一个呢!
民居建设惠及城镇,城乡联动形成一体化格局
大规模、高标准的农村民居建设,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也使城里人坐不住了。
前几年,在几任领导班子的重视下,特别是薛占海担任吴起领导
期间,于2003年提出了“城镇带动”战略,几年之间投资达到十几亿,
城市规模扩大两倍多,城市人口由2002年的1.8万增至6万多人,城市
建设才有了日新月异变化。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政府又
积极开展“城乡基础设施攻坚年”等活动,县乡道路实现了黑色化,
乡村道路达到了砂石化,农电入户率达100%,农村能源、安全用水、
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了全面改善。今天踏入吴起,十里长街车
水马龙。入夜,倘佯在县城的街头,流光溢彩的霓虹灯和歌舞厅的优
美旋律烘托出现代化的氛围。漫步来到长征广场,水幕彩色喷泉和两
盏高8米的东方明珠塔式灯把广场映得如同白昼……
新一届的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就是逐渐缩小
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具体来说,要做到
围绕城乡生产力的提高,大力推进经济一体化;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条
件的改善,大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解决城乡群众的民生问题,
大力推进生活保障一体化;围绕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大力推进社会发
展一体化;围绕城乡物资交流,大力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围绕城乡
要素流动,大力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在抓农村民居建设的同时,他
们还把目光投向居住条件困难的城镇居民。
吴起老城社区有住户553户1642人。因住在半山上,下雨后道路
泥泞,垃圾乱堆,出现“四难”行路难、饮水难、排污难、入厕难。
今年,他们借助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的有利时机,先后投资100多万元,
改造硬化巷道3000多平方米,粉刷墙面5600平方米,接通上下水管线
265米,新建三个无害化公厕一座,新建居民双瓮漏斗式卫生厕所106
个,新型民居改造198户,清理垃圾2500多吨。对清理出的空地进行
绿化,绿化面积2560平方米,栽巷道树150多棵,使社区的环境面貌
彻底转变,居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明显增
强。
小城镇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纽带,上承县城,下启农村,至关重
要。吴起不但完成了12个乡镇的地形测绘和4个乡镇的建设规划,有
一些中心村由于经济的活跃,也起到镇的作用。大岔村位于庙沟乡政
府驻地西10公里处,地处定边、吴起和甘肃华池县的结合部,庙(沟
)大(岔)油路全面贯通,大(岔)李(崾岘)四级砂石路穿境而过,
是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个村。村里建起丁字型的街道,建二层商用
房、居民房300间(其中商业用房87间)带动了姚桥、大岔、米渠三
个村的村民搬迁到这里,街道整修硬化,排水设施、电网改造、休闲
广场、农贸市场、街灯公厕等工程全部配套,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
米,工程总投资980万元。这里已自发成立集市,交通便利,物流畅
通,商贾往来频繁,成为各类主要农资集散地和周围群众休闲购物的
理想场所。
五谷城乡桐寨村的村镇建设也已近尾声。村主任奚增顺介绍说,
针对桐寨村特殊的地理优势(吴靖公路主干线,过往车辆流量大和流
动人口多)和产业优势(洋芋种植业和洋芋交易市场),把今后经济
发展目标确定为“商贸交易型”经济发展新格局,规划修建占地6300
多平方米的“中心村镇型”新型民居,共涉及32户131人。建“上房
下店”商品房174间,可容纳个体经营户48户176人。目前主体工程已
全面完成,10月底可投入使用。该点的建成,对物资的流通和农产品
的交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
境。
县城、乡镇、中心村的建设,吸纳了居住分散的不少村民。过去,
全县164个行政村中包含了2314个自然村,其中5户以下的自然村有77
0个,有的甚至是单家独户,这么分散的居住,免不了乱垦乱种。民
居建设开始后,县上规划将行政村压缩到115个,使450个5户以下的
自然村自然消亡。像王洼子乡,有7000多人口,现在居住的只有2000
多人。这一举措,不只是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更重要的是为巩固退
耕还林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深秋的陕北高原,回望高楼林立的吴起县城,县委书记冯振
东说:“围绕‘一城六镇八川一百个中心村’,着眼全国一流水准,
坚持县城、小城镇、新农村‘三头并举’,启动实施‘适宜人居’工
程,力争三年内完成新型民居改造建设,五年内把吴起县城建成西部
最适宜人居城市。”这是吴起的目标,也是吴起发展的希望。
(马福雄 师银笙 闫文学)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