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适应新的历史使命要求,建设能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
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我们党
关于寓军于民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思想,走出了一条军地建设联
动,市场战场双赢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的新路子,使预备役部队
和民兵的全面建设呈现出整体跃升的良好势头。
融入,从思想开始
今年2月22日,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的古城西安,银装素裹、寒气袭
人。
此时的省委常委会议室内,却是一派热烈的讨论场面。这是春节
过后省委的第一个常委会,会议主题是议军,主要议题是加强国防后
备力量建设。
省军区司令员程兵介绍说,当时的议军会上,与会领导把国防建
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大家研究
问题不讲虚话,探讨措施单刀直入,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研究了健全
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加强基层人武干部队伍建设等8个重要问题。
会议结束前,还专门就落实这些问题的时间提出具体要求。
“融入,首先要从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开始。这是省委‘一
班人’抓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一贯思想。”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夏龙
祥如是说。
翻阅省军区的会议记录和相关资料,记者发现我省在积极推进社
会协调发展中强化党管武装责任,不断推进民兵预备役建设问题进入
各级党委决策的事例,比比皆是:
——严格落实党委议军、武委会例会和现场办公等制度,坚持各
级党委第一书记述职活动,省委、省军区联合制定下发《关于第一书
记进行党管武装工作述职的意见》和《党管武装手册》。今年7月下
旬,3名省委常委带头述职。2005年以来,全省先后表彰了86名“党管
武装好书记”,其中有18名同志被表彰为全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
闻人物”。
——坚持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
,从思想观念、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基本保障上实现军地融合,并做
到同步部署、同步检查落实。
——坚持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实绩纳入领导目标责任考评体系,
形成了军地齐抓共管的合力。各市把各县(区)、各部门党管武装的
主要指标、目标要求和考核内容进行具体细化,并组织年终考评,促
进了党管武装工作的落实。
——坚持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地方
经济增长,逐年提高保障标准。从今年开始,全省民兵事业费比往年
增加将近400万元。
——2005年初,为解决城市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误工补贴问题,
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下发《关于落实城市民兵预备役人员训练补助费
的通知》,规定由省、市、县按2:4:4的比例分级负担,列入各级财政
预算。
联建共用,成为军地发展的“共同遵循”
如何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引向纵深?怎样才能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深深根植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工作中,省委“一班人”深刻体会到,
“必须让联建共用成为军地发展的‘共同遵循’。”省委、省政府作
出决定,规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步考虑军事需求,高新技术
发展项目,同步建立军地共享计划。在全省提出实现经济强、科技强、
教育强的同时,同步实现国防强的口号。各市把军分区、武装部和预
备役部队营房建设,纳入当地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
计,统一列入地方财政预算。近3年来,全省在财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
,先后投入2.3亿元完成了某预备役高炮师、某预备役步兵师师部,以
及7个团的营房新(换)建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解决了长年制约预备
役部队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
去年6月,省军区组织训练保障建设现场观摩会,并以省政府、
省军区的名义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省民兵预备役部队训练基地(场
地)建设的意见》,将训练基地(场地)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体规划。同时,不断加大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武器装备建设。近年
来,全省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预备役部队无装备仓库的
问题;投资420万元完成了省民兵武器装备仓库改扩建和报警设施改
造。保证了全省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实现连续28年安全无事故。
不断促进“双应”,就会持续“双赢”
今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身处灾区的我省民兵预备役人员
在第一时间快速集结,就地就近展开救援,积极参加灾后重建,累计
出动民兵预备役人员60775人次,抢救受伤群众2900多人,营救疏散群
众21万人,搭设帐篷9167顶,拆除危房15000余间,运送救灾物资800
余吨,为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阶段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后,根据上级指示,西安警备区30
00多名民兵担负了西安市治安执勤任务,他们凭借着过硬的综合素质,
不但圆满完成了治安执勤任务,还成功施救了22起居民用电、天燃气
泄漏等4类公共安全险情,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谈起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的作用,省
军区参谋长昌业廷告诉记者:“不断围绕应急应战抓好民兵预备役建
设,就会持续实现市场与战场的双赢。”昌参谋长的话道出了我省围
绕应急应战双重需要,推动民兵预备役建设融合式发展的重要经验。
近年来,我省按照因需而编、因战而建的原则,以城市要地防空作战
任务为牵引,在西安、咸阳等大中城市周边编组了多个民兵防空团;
以应急维稳和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任务为牵引,全省市、县两级共
组建民兵应急营连107个,在1231个乡镇(街道)组建了应急排;以完
成抢险救灾任务为牵引,在沿黄河、渭河、汉江流域和沿秦岭山脉等
自然灾害易发地区,就地就近组建了118个抗洪抢险和森林灭火分队。
还大力压缩普通民兵规模,突出作战分队建设,加大勤务保障和应急
分队比重,不断推动编组人员向科技型、知识型的高素质人才转变,
民兵专业技术人员的编组比例由2006年的10%提升到现在的29%,形
成了重点突出、点线结合、平战兼顾、科学合理的民兵组织结构新布
局。
与此同时,我省以训练演练促进“双应”准备落实,不断打牢预
备役部队和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基础。去年,组织省军区
首长机关进行指挥要素训练,全面完善作战方案和应急处突预案。自
2006年以来,省军区每年组织两个预备役师首长机关各带一个团规模、
预备役后勤保障旅首长机关带一个营规模的实兵实装战术演练,组织
两个军分区(警备区)首长机关带部分人武部及民兵分队的实兵战术
演练。从去年到今年,省军区又指导咸阳军分区组织空军民兵分队在
空军某机场进行战时勤务保障和抢救抢修演练,指导汉中军分区和商
洛军分区进行抗洪抢险综合演练,有力地提高了全省民兵预备役部队
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近年来,遍布在延安市的石油管线维护成为当地的重要安全防范
任务。延安军分区常年组织子长县、延长县等5个武装部的400余名民
兵参加石油管线维护任务,并与当地群众共同摸索出了专业巡线与民
兵观察相结合,应急分队抢修与就近民兵保障相结合,管线爆炸物排
查与群众民爆物品经常性收缴相结合等,一整套石油管线安全维护的
经验做法,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本报记者 薛向群 杨月清 通讯员 牛银祥 田义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