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铜川水泥企业污染治理纪实
水泥粉尘治理后川口新面貌。
副省长洪峰在省环保局长何发理、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的陪同下
视察水泥企业。
“昔日卫星看不见,今朝铜川星满天”。2007年铜川市空气质量
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6天。环保部表彰的9个“二级和好于二级以上天
数增长最快的城市”,铜川首次榜上有名。铜川环境监测部门预测:
2008年铜川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有望突破300天。
铜川因煤炭建材而兴,却也因污染而出名。上个世纪90年代初,
中央电视台曝光,称之“卫星看不见的城市”。从2003年开始,铜川
全力破解环境“瓶颈”,水泥粉尘治理取得重大进展。铜川“在污染
治理中谋求发展”的新路子,值得总结,值得借鉴。
川口村记忆
定格2008年7月28日,川口村山梁。
天蓝如洗,白云悠悠。村长周校敏置身村民邓义平承包的林地,
林草丰茂,空气清新,忍不住赞叹,今年以来,天更蓝了。
饱受污染之苦的川口村人享受蓝天,幸福感是由衷的。对从前“
走路眯着眼,吃饭捂着碗,看(露天)电影打着伞”的情景,他们心
有余悸。对环境治理每一点儿变化,他们感受真切。
铜川市区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据1986年普查,按污染负
荷的统计:工业污染源占66.6%,交通污染占22.5%,生活污染源占
11.1%。铜川市治理大气污染,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九五”以来,铜川市搬迁老市区的10座煤台和5家重污染企业;
修过境公路;取缔全市的“十五小”企业,关闭淘汰“新十五小”。
老市区建“改煤区”,拆煤棚、堵烟道,改造锅炉、窑炉、餐馆大灶,
建设、推广天然气等等。老市区的煤烟污染和扬尘污染得以治理。然
而,占66.6%污染源的工业污染的治理滞后。工业污染主要是水泥粉
尘污染。1986年普查数据显示:在年排放12.2万吨工业粉尘中,13家
县以上水泥厂就多达10.55万吨,占水泥产量的6.9%。
川口地区是水泥建材企业集中区,川口水泥粉尘治理,堪称主要
矛盾的关键点。早在1987年,省煤建公司建材厂高烟囱拆除的那一刻,
川口村群众站在门前的沟畔上。川口村三面都是水泥厂,川口村群众
还有更多的期待。周校敏家从前住的二十里铺,名列川口污染之最。
小自然村紧邻东风建材厂,与高烟囱顶处在同一高度。周家的院子距
离最近,平行直线不到100米,屋里屋外整天被烟尘困扰。天是灰的,
地是黑的,可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周校敏说,那时候最怕的是刮风,
最盼的是下雨。
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93年以前
的监测数据表明:铜川历年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平均1.07mg/Nm以上。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为0.31mg/Nm。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和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造成了铜川呼吸道
和心血管病患者增多。据上世纪80年代初调查,铜川平均肺癌患病率
达50.46/10万,肺癌死亡率为71.9/10万,均居全省第一。二十里铺后
来被迫搬迁,可周校敏父子俩都得下肺气肿,父亲病情恶化成肺癌,
早早过世了。提起这段往事,周校敏一脸的忧伤和无奈。
进入新世纪后,群众环境意识增强,治理呼声高涨。水泥粉尘治
理大势所在,为实现“一控双达标”,企业纷纷采取措施,电除尘、
湿法除尘、布袋除尘,川口简直成了“立窑治理博物馆”。可设备陈
旧,工艺落后,难以达标排放。企业寻机偷排屡见不鲜,省市环保部
门依法监管,限期治理,停产整治,时有发生。每逢重大活动只能强
行停产。川口地区水泥厂关关停停,产能大,产量小。
到2003年时,川口地区沿210国道的5家水泥厂,4条旋窑生产线
和12条机立窑生产线,粉尘污染物年排放量达1.98万吨,占到铜川市
粉尘排放量的30%。川口地处狭窄的河谷地带,两侧台塬对峙,极易
形成逆温层,污染物难以稀释扩散,区域环境严重超标。川口群众还
在苦苦的期待着。
在与川口村一河之隔的沟道里,租赁经营新川水泥厂两条立窑生
产线的浙江人方松富,自2001年开张后,与环保部门的冲突就没消停。
方松富深有感触地说,那时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部门有抵触情绪。后
来觉得此路不通,开始寻求新的出路。
粉尘污染,“川口顽疾”。铜川市领导、干部和群众不可承受之
重;各级环保部门难除的“心病”。2003年初,省环保局把铜川水泥
粉尘污染治理纳入全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点,寻找“祛病除根”的突
破口。
川口是铜川的门户,关中至陕北的交通要道,黄陵祭祖的必由之
路。既代表铜川的形象,也影响着21世纪陕西的新形象。2003年初,
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川口地区环境作为突出问题来解决。5月21日,省
环保局给省委常委会专题汇报,提出三到五年解决铜川川口污染问题。
省委、省政府对水泥污染治理“省市统筹、限期改造、兼并重组,坚
决关停”的原则已定,态度坚决。“无论是省属还是市属的企业,只
要有污染,就必须改造,无力改造的,必须重组兼并,否则,坚决关
停”。铜川23家水泥企业中,中央、省属10家。川口地区5家企业,市
属的只有2家。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把川口水泥污染的治理
办成造福铜川市民的民心工程,形象工程,铜川市委、市政府信心十
足,精心实施。
“声威”横空
在210国道与包茂高速公路铜川川口段,一个不起眼的沟道里,高
大的烟囱、熟料库等建筑物拔地而起,蓝白相间,装饰鲜明,镶嵌在
蓝天绿地之间,与天地和谐而美。这就是现代化的水泥企业“声威”。
水泥是铜川的支柱产业,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水泥粉尘治理与水
泥产业发展,怎样才能两全齐美?铜川决策层“上大关小、治旋关立、
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清晰,“做大做强”迫切感空前。2003
年9月26日,为落实“关停”搞调研,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来到新川水
泥厂,浙江人方松富对随行的经贸委主任吐露,他们老板想在铜川上
个日产4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方松富说的是浙江民营水
泥企业声威集团的董事长赵澜。此前,“浙江声威”在泾阳县建有两
条日产2500吨熟料的生产线。
“声威”瞄准了铜川的资源和水泥大市的诸多优势,铜川为水泥
行业引资上大项目心切。三天之内,受市委吴书记的重托,市经贸委
主任与赵澜董事长会面,一周后,派人去浙江声威集团考察。铜川寻
求突破兵贵神速,“声威”民营机制决策快捷,说干就干。11月5日
草签合作协议,12月22日签订正式协议。市里求成心切,省上特事特
办。市经贸委立项报告,省发改委当天批复。“声威”可研设计,省
环保局环评,审批一路绿灯。“川口”攻坚,迫在眉睫,上大项目是
大家的共同心愿。
省上全力以赴,市里紧锣密鼓。元月28日铜川开始拆迁,一个月
后“声威”进驻工地。从2004年2月28日奠基,到2005年6月28日点火
试产,投资3.6亿元、日产45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建设
周期只有16个月,创下国内同等规模建设速度之最。
“声威”横空出世,着实让铜川人大开眼界。“声威”建厂的李
家沟村,从前有两个大水泥厂,老百姓被粉尘污染怕了。听说又要建
个更大的厂子,李家沟人深感不安。这么大的厂子,我们又要遭大殃、
吃大苦了。等到“声威”建成投产,被水泥粉尘祸害了几十年的李家
沟人,却发出“声威”“不像是水泥厂”的惊叹。就连目睹“声威”
的川口村人也为之惊奇,记忆一下子鲜活起来。
“声威”横空出世,引发铜川人的诸多思考。有人佩服浙江民营
企业思维超前、决策果敢、行动快捷。有人看重“声威”高效灵活的
管理模式。有人说“声威”给铜川人解放思想上了一课。而“声威”
的绿色环保,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过去水泥企业建厂选址,临公路、占平地,远离矿山。而“声威”
宁可钻山沟,也要就地建厂。为了选址,方松富把方圆几十里的山沟
跑遍了。“声威”征用荒山荒坡,挖土填沟平场地,移动土方500多万
立方,历时4个半月。方松富说,我们每天用6500吨的石料,用汽车运
输不现实。在土建上投资再大,也要把厂建在石料场,以节约耕地、减
少扬尘污染,降低运行成本。
“声威”从前最大项目为日产熟料2500吨,这一次,一步就上了
4500吨的大项目。过去窑尾排放浓度标准是100毫克/立方米,这一次,
率先执行新标准,按照50毫克/立方米进行设计,为了确保高标准设计
排放,“声威”采用现代化的最先进的设备和工艺。而且,走循环经
济之路,利用窑尾余热回收发电,全厂电费降了1/3。“声威”的发展
理念,既要“做大”,又要“做强”,更要环保。方松富说,市上有
要求,省上多期待,建环保型水泥企业。“声威”郑重承诺,在铜川,
在陕西树立一面绿色水泥企业的招牌。“声威”的环保设施,选用了
国内最成熟、最先进的设备,环保投入一般只占8%左右,而“声威”
的占到总投资的12%。
“声威”干法旋窑生产线全封闭运行。原料、熟料和水泥全封闭
贮存。窑头窑尾,采用电除尘;其余部位全部采用布袋除尘。烟囱不
冒烟,车间无灰尘。口罩本是水泥工必须的劳保用品,而“声威”一
开始就没有给工人配发过口罩。不仅如此,所有车间地板必须用拖把
擦洗,保持工作环境卫生清洁。
此情此景,让那些改换门庭的工人们,回首从前所在的水泥厂工
作环境,就像一场噩梦。如今厂区有花有草,车间无烟无尘,身体保
健康,工作心情好,仿佛“换了人间”。
“声威”年产200万吨的生产规模,用工不足350人。而川口地区
所有水泥立窑生产线年产量60万吨,在职人员却多达3059人。独树一
帜的“声威”,先进的设备、先进工艺加上先进的管理,环保,低成
本、高产能、高效益,还为“集中煅烧,分散研磨”打开通道,令铜
川水泥人为之一振。
感慨“声威”,省环保局长何发理一句话切中要害。“声威模式”
,从根本上更新了水泥企业传统的发展建设方式、经营理念,使得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水泥企业成为现实。
“川口”启明
在川口、李家沟群众的记忆里,阴霾散去的2005年春节,显然多
了一份喜庆。头顶启明星,享受蓝天白云的日子终于走来了。
2004年,川口地区粉尘污染治理,破旧立新。到年底,一口气关
闭拆除了9台立窑。消减粉尘排放量1.35万吨,川口地区水泥粉尘污染
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5年,“声威”点火投产,4座年产30万吨的水泥粉磨站相继建
成。9个旧烟囱倒下了,“声威”的新烟囱高高耸立。铜川水泥工业结
构的优化升级迈出可喜的一步;关闭拆除立窑,淘汰落后产能的水泥
企业污染治理,大刀阔斧,全面推进。
2006年,铜川关闭拆除3台立窑、1台中空回转窑。
2007年,铜川关闭拆除8台立窑、1台中空回转窑。
2008年上半年,铜川关闭拆除1台中空湿法窑,5台湿法窑停产。
2004年以来,铜川共淘汰落后产能近300万吨,消减粉尘排放量3.5
万余吨,污染治理取得决定性胜利,被人们称之为“川口效应”。
盘点铜川水泥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治理措施难奏效;省属
企业污染扛大头,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管辖有限;关闭拆除是唯一出
路,可地方财力微薄。
解读“川口效应”:对老的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对污染问题突
出的地区,一定要“政府牵头,环保组织,部门结合,上下联动”。
一定要投入必需的财力人力进行集中整治。
2004年统筹治理拉开战幕。省政府亲自组织实施铜川水泥企业污
染治理,成立了主管副省长洪峰为组长、省市相关部门参加的指导协
调小组。为完善实施方案,省环保局几上几下,反复修改。“政府牵
头,环保组织,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省政
府出台政策,补贴资金,明确授权。市政府执行得力,无后顾之忧。
2004年底关闭拆除的小立窑,省政府每台立窑补助200万元,2005年
底关闭拆除的,补助100万元。省政府先后对拆除的12台立窑兑现补
助2100万元。为了使旋窑的治理真正实现达标排放,省环保局几次组
织有关人员前往山东考察,学习人家立窑治理、旋窑改造,建设花园
式水泥企业的经验。
关闭拆除小立窑,新任市长冯新柱再三强调:市属2家水泥企业
要走在前头。市政府出台鼓励政策,给每座粉磨站投资500万元,协
助投资方贷款1000万元,支持建设大型粉磨站。市财政和市环保筹措
资金,把几千名职工安置、粉磨站建设期间职工的生活落到实处。市
属企业问题解决了,省属企业再难,也陆续闯过难关。为关闭拆除13
家水泥厂22条生产线,铜川先后安置职工13280人。陕西集中资金解
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的做法,在铜川得到成功实践。
解读“川口效应”:整治老的污染严重的建材企业,必须从产业
结构调整入手,在设备与工艺的升级换代上做文章,促使企业向着环
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
省市统筹治理以来,铜川市淘汰落后产能300万吨,占治理前420
万吨产能的71.4%。可以说老的落后产能所剩无几。“病树前头万木
春”。在“关小、关立”的同时,铜川积极支持建设新型的干法水泥
生产项目。“声威”、“秦岭”2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
一批大型粉磨站相继建成投产,关闭立窑企业的粉磨设施进行了改造
整合,实现了“集中煅烧,分散研磨”。以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污染治
理,在污染治理中谋求发展,在升级换代中“做大做强”,铜川水泥
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双赢。2007年,铜川水泥产能达到1300
万吨,比统筹治理前的420万吨增长了150%。而水泥粉尘排放总量与
2003年相比还略有下降。而且,水泥生产耗煤由过去的300公斤/吨,
下降到现在的120公斤/吨。
“川口效应”把水泥粉尘治理的战果,从川口扩展到210国道沿
线,扩展到整个水泥行业。对此,耀州区同志体会最为深刻。
2004年初川口大战役打响之际,耀州区孙塬镇却发生了违规开工
建机立窑的事件。区环保局派人昼夜守在现场未能阻止,市政府做决
定、发纪要也无济于事,造成不良影响。2006年耀州新一届班子亮相,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蓝天”的开场白,斩钉截铁。
不到三年功夫,耀州区拆除了12条立窑生产线,淘汰了40万吨水
泥产能。区(县)域经济断了这么大的财路,足见压力之大,决心之
大。沿河水泥厂在全市首家实施爆破拆除,市政府召开现场会,市长
冯新柱亲自主持。“川口”之役,省上直接抓。“耀州”之战,区委、
区政府自己定政策,掏腰包,做工作。拆一条生产线补贴30万元。他
们的拆除对象大都是民营企业,自从有了“声威”,耀州区想上大项
目的人多了。可老板“既想上大的,又不想拆小的”。区上领导部门
同志全力协助他们上大项目,积极引导,减少对抗,推进关闭拆除小
立窑。为了耀州水泥厂的4500吨项目,书记区长亲自到省上协助办手
续,批项目。大项目上得快,小立窑拆得彻底。12个烟囱倒下了,而
大项目的基建工地如火如荼。截至2008年上半年,耀州区在建的日产
熟料4500吨项目2个,2500吨项目1个。已审核、正立项的还有好几个。
以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惠塬水泥工业园区,已经初具雏形。到“十一
五”末,耀州区将拥有6条4500吨生产线、2条2500吨生产线。年产水
泥将达到1400万吨。
解读“川口效应”,铜川把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
来,解决生态修复问题也是一大亮点。沿210国道两侧13个废弃石灰
石矿山山体破碎,植被毁坏,环境污染严重。铜川采取工程措施和生
物措施相结合,对废弃的石灰石矿山环境进行治理。同时,建设210
国道绿色长廊;狠抓直观山坡绿化;以创卫为契机大力推进210国道
沿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废弃厂房设施,粉刷厂房烟囱,植树绿化
院落道路。川口地区、210国道沿线环境面貌因此而大大改观。
绿色的畅想
还是2008年7月28日,川口村山梁上。
与村长周校敏在一起的,有村支书邓水生,村民邓义平。仨人都
是二十里铺的搬迁户,都怀有强烈的绿色梦想。已经是省级绿色文明
示范村庄的川口村,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样样走在前
列,邓支书周村长付出了相当的心血。邓义平家承包了村上100多亩
苗圃,治理了200多亩荒山荒坡,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户”。周围
水泥厂关闭后,川口村梁上,“东风”后面的沟里,邓义平栽下的灌
木乔木一个劲地疯长。支书邓水生刚刚被评为市劳模,参加表彰会前
夕,仨人把山上转了个遍,享受绿色,感慨巨变,商议村里生态建设
再上台阶。
铜川巨变,绿色崛起。从川口到耀州城区210国道沿线,曾经污
染最严重的地带,如今天蓝、山绿,水碧、地洁了。某新建企业选址
210国道一侧,眼看事情成了,却因污染之嫌被市委书记在常委会上
一口否定:“川口到耀州城区一带,只添绿色,不添冒烟的”。
提升改造老市区,煤城杜绝烟煤,天然气使用率达85%,不通管
道的地方烧无烟煤,政府宁可每年补贴几百万,也要这么做。市区沟
道棚户区改造,实行“退房还绿”,1万户人家搬进新居,近万亩乔
灌草植被上山进沟。昔日污水横流的漆水河,被铜川人整治成一道亮
丽的风景线。建设中的新区,把生态园林式城市作为目标,33%的绿
地面积,绿树葱茏,鸟语花香。南有牡丹园樱桃园,西有鱼塘荷塘天
然湿地。新区是无烟区,拒绝污染企业入驻。某钢铁企业拟投资2个
亿来新区建分厂,被铜川人断然拒绝。
2007年底,置身太安自然保护区森林怀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
神华柴家沟煤矿,出人意料地迈进省级绿色文明示范企业行列,煤矿
“创绿”,柴家沟为全省首家,意义非同一般。
从前的铜川鑫光铝业公司是大气污染大户。在“川口”水泥粉尘
治理的大形势下,压力变动力的“鑫光”,利用更新改造项目,加快
污染治理步伐,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改善。吨铝含氟浓度由95.38毫克
下降到0.95毫克,粉尘浓度由214.92毫克下降到45.92毫克;吨铝粉
尘排放量由40公斤下降到0.45公斤。
华能电厂建成投产,改写了铜川50年卖了5亿吨煤,没发一度电
的历史。相当一个刘家峡的“华能”仅占地400亩,脱硫设施先进,
节地、节水、节能、环保。而且,发电产生的100多万吨煤渣和10万
吨石膏,被水泥企业当原料全部消化,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可见
一斑。
对川口水泥粉尘统筹治理,何发理局长体会尤深。他说,在发展
中解决环境问题,在解决环境问题中求得发展,铜川的实践与探索,
破解了困扰已久的环境“瓶颈”。他认为,“发展”与“环保”,二
者共生共存、相互作用,实现二者共赢,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
铜川在水泥粉尘污染治理中成功地破解了环境难题,尝到了环保
的甜头,积累了治污的经验,播种下绿色的希望。在铜川整个经济社
会发展中,“声威模式”、“川口效应”得到新的实践和驾驭。
铜川摆脱“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的老路子,实施项目带
动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2003年至2007年,煤
炭由700万吨增加到2000万吨,水泥由420万吨增加到1300万吨,铝由
5.5万吨增加到25万吨,陶瓷由700万件增加到1500万件,人均1亩果增
加到4亩果。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2个亿增加到2007年的12个亿,2008
年有望达到16个亿。铜川真正走上了可持续、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
畅谈解放思想,二次创业,铜川人的绿色畅想,浪漫而现实。主
张“小铜川,大作为”的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说,落实科学发展观,
铜川还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解放思想,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
展方式的重点,要花大气力突破节能降耗减排这个难点。
蓝天在上,绿色永驻。明天铜川的星空一定会更加璀璨亮丽。
(钟 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