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增加农民收入,如何确保既发展农
业、增加农民收入又不破坏生态?旬阳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循环农业
发展新模式,科学破解此一难题。
推行畜沼为主新模式
模式一:“猪—沼—苕”。养殖粪便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做饭
点灯,沼液和沼渣作为红苕等种植业肥料,秸秆作为饲料养猪,形成
“种植—养畜—粪便—沼气—肥料—种植”的生态循环型产业链条。
两个示范村建沼255口、建设正大圈舍65栋83户、发展20头以上养猪
示范户186户,两村养猪1.39万头,种植红苕330亩,购买加工机械110
台,实现人均增收1550元。
模式二:“猪—沼—菜”。养殖粪便发酵产生沼气用于大棚加温、
增光、做饭烧水,沼液、沼渣用于喷洒浇灌蔬菜,大棚菜内在品质和
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经济模式。城关镇岩湾四组农
民李学胜建沼气一口、建正大圈舍20平方米,沼液沼渣为肥料种大棚
菜1.5亩,沼气全年使用310天,抢手的无公害蔬菜收入2万元,养猪收入
6100元。在他带动下,全村建沼120口、发展39个示范户饲养生猪4750
头、种植大棚菜52亩,实现人均增收1380元。
模式三:“猪—沼—果”。用桑叶养蚕,蚕渣喂猪,猪粪排入沼
气池发酵,沼气用于蚕室加温、照明或者用于做饭点灯,沼液、沼渣
返地喷洒浇灌桑树、果树,生产的果品为无公害产品。吕河镇冬青村
民刘纪平新建沼气一口、建正大圈舍60平方米、栽植狮头柑3亩,沼气
年节支增收1100元,可腾出时间管护3亩狮头柑,养猪收入9万元,沼
液喷洒果树、沼渣为果树追肥,狮头柑收入5.6万元。他带动全村建沼
139口,发展2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猪82户,生猪饲养量4500头,种植狮
头柑1150亩,人均增收1620元。
模式四:“黄姜纤维—食用菌—纤维碳”。主要是用黄姜提取皂
素后的废弃纤维或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作为主要基料,采用大棚技术调
控环境条件,培养生产平菇等食用菌,菌渣生产纤维碳或做农田肥料。
白柳农业科技示范园已建菌场生产厂房1320平方米、出菇大棚10栋,
目前已有14.5万袋黄姜纤维袋装栽培料,试验培育了平菇、姬菇、杏
鲍菇、香菇等多个品种,年实现产值118万元。
生产新模式催生大变化
变化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循环农业上促畜牧业、下联种植业、直接带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从首批确定的15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560个示范户情况看,传
统养殖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加快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生产经
营方式由传统的单家独户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转变。
变化二: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
要求,但农村圈舍粪水横流、蚊蝇乱飞,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循环农业推行圈、沼、厕三位一体后,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通过沼
气池厌氧发酵处理,直接杀灭了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基本达到无害
化处理标准,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变化三:农民收入增速加快。示范户带动全县新建沼气710口、
累计8410口,其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户1910户。据概算,示范户
增收幅度在50%以上,有的两年实现翻番,带动了全县农民增收。到
2007年底,该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98元,同比净增318元、增长16.
1%。
变化四: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可产气500
-600立方米,相当于0.44吨标煤的热值,形成2.5吨的节柴能力,相
当于3亩薪炭林一年的木柴蓄积量。旬阳属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推行
以畜沼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减少森林砍伐、促进封山育林和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本报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王元辉 冯自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