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共重庆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说:“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称职的百姓”
。这话看似平常,却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干部的基本要求,道出了干部
为官从政的真谛,朴素简洁、富含哲理,很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深思。
我们首先需要看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新的环境:社会结构深刻
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老
百姓的公民意识在提高,权利意识在增强,不仅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
且信息获得的渠道也日益多元化。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及时适应这
种新环境,对群众仍只是要求服从自己,而不是服务于群众,满足于
我说你听,我决策你执行的官僚主义管理,群众的想法不去了解,需
要不去过问,疑问不去解释,一味指手划脚,简单粗暴,甚至动用权
力乃至国家机器来解决群众中的问题,这样不仅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甚至会导致矛盾激化。如果这样处理矛盾和问题,你能说你称职、群
众不称职?
“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称职的百姓”,需要领导干部心里
坚定这样一个认识:我们永远是服务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在现实生活
中,如果出现群体上访或者群体事件,我们的干部不能认为老百姓就
是刁民,不能总拿老百姓“不明真相”来推托责任,应该反思自己是
否“称职”,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把“真相”说给老百姓?如果真有一
些所谓的“不称职”的百姓出现了,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
一些“不称职”的干部逼出来的?如果出现了一些“不称职”的干部,
我们是否应该进一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实
际上,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抱着一颗赤诚为民的心,这些问题是会
认识清楚,并解决好的。
在老百姓面前,领导干部们要重视自己的角色转变,即要实现由
“管治者”向“管理者”的转变,由“命令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实践也已经证明,哪里的干部把自己当成管治者、命令者,那里的干
群关系就相对紧张、就比较淡漠,群体性事件就时有发生;哪里的干
部把自己当成管理者、服务者,真心诚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心里想着
老百姓,那里的干群关系就密切,那里的社会就和谐。现在从上到下
都在搞“领导干部大接访”,领导者带着深厚的感情接待群众,着力
认真解决实际问题,并努力建立长效机制,把涉及群众利益的实际问
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如果坚持这样做事,那么干部就
一定会称职,老百姓也一定会拥护你,到时还会有所谓的“不称职”
问题吗?
(周荣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