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石泉模式”
|
2009-04-30 |
|
劳务输出现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由
于父母外出打工,由此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引起了党和各级
政府的高度重视。陕西是个农业省份、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儿
童推算约为13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面临着较多困难。
石泉县从2006年开始,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留守儿童这一庞大人群问
题,用党政统筹,按照从教育抓起兼顾生活的思路来关爱留守儿童,
在探索、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构建出“党政统筹、部门
联动、学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关爱
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建立起了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管理
和监护服务体系,营造出有利于留守儿童成长的良好环境,受到了广
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留守儿童让人忧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且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
生活的0-17岁的儿童少年。全国妇联最新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
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
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
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已经成为
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给家庭、学校以及整个
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隐患。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三农”问题高度关注,留守儿童
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
温家宝总理专门就“三农”问题中所涉及的农村留守儿童发出了“同
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号召,并要求各级政府关心留守儿童的
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会增
加,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增加。关注留守儿童不仅是对下一代
的关心,而且体现在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关心,为外出务工人员解
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在外务工、创业,这是新时期为“三农”服
务的有效途径。石泉县委、县政府以此作为工作的重心,作为难点来
攻克,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从实际出
发,从源头入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位一体”形成合力
石泉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蚕桑是其主导产业,现有人口18.2万
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由于地处山区,全县常年有3.6万农村青壮
年外出劳工,仅劳务一项年创收3亿多元,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一半以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到11834人,
占在校生的48.4%,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上升之势。这些
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大多由爷爷、奶奶、亲戚、邻居负责或实
行有偿托管。由于亲情缺失和监护缺位,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留守儿
童存在性格孤僻、个性偏激、道德失范和学习成绩欠佳等问题,有的
甚至误入歧途;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中辍学、失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严峻的生存现状引起了石泉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面对石泉这样的劳务输出大县,该县领导清醒地意识到帮助留守儿童
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大事,需要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自2006年底开始,县委、县政府把调研留守儿童
的生存、发展状况作为工作切入点,组织教育、妇联等单位对全县留
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素质状况进行专题调研,以学校为单位对全县留
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登记造册,建档建卡。在此基础上,县上
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委、政府重
要议事日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创新有效的解
决途径。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
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了石泉县留守儿童管理中心,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各乡镇也成
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制定了《石泉县中小学留
守儿童教育关护工作规划及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配
套政策,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对全县各级党政部门干部履行教
育工作职责评估和考核的范畴,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和重点。按照
“软件硬件并重,着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工作思路,通
过积极探索试点和全面推广,逐步形成了“党政统筹、部门联动、学
校为主、家庭配合、社会参与、儿童为本”的“六位一体”关爱留守
儿童长效工作机制,其做法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前不久,在西安召开的石泉县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研讨会上,省及
安康市有关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宋庆龄基金会、
省慈善协会等方面的专家对石泉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给予肯定,认为
其做法具有典型示范意义,被专家们称之为“石泉模式”。
(本报记者 苏嵘 郭青 本报通讯员 耿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