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崖百丈冰上的报春花---献给灾区坚强女性 |
2009-04-30 |
|
新华网成都3月8日电 题:悬崖百丈冰上的报春花——献给地震灾区的坚强女性
记者 刘大江
麦田,在狂风的肆虐中进行不屈的抗争。
大自然的力量似乎不可抵挡,它狂怒地咆哮着,要将这些单薄的麦秆彻底打倒在地。那些看似渺小的植物被压得低低地弯下了腰,紧贴地面,似乎随时都要折断……
然而顷刻间,那些被压迫的麦秆,奋力向天空重新挺直了不屈的腰。
这仿佛就是灾区女性们的写照:外形虽然单薄,内心却坚强不可撼动!尽管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水,尽管内心被灾难撕裂成碎片在风中飘落,她们依然步履坚定,像悬崖百丈冰上的报春花,迎接着明天的太阳。
最细腻的情感,烙印着最痛苦的回忆,她们却忍受痛苦,像一缕阳光照亮周围
女人心细如发。
但这些细腻敏感的心灵,却承载着比大山还重比大海还深的苦难,这该是怎样的残忍场面?更何况,还要吞咽血泪强抑悲痛,安慰照顾幸存的家人和周围人们。
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强?
北川县城居民刘明芳便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绵阳永兴板房区见到刘明芳时,她正在外面厨房里给家里人做饭。“开饭啰!”随着一声欢快的叫声,她像变戏法似的在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
一满钵腊肉菜花汤,香气四溢,是刘明芳今晚主打的菜品。在她不断制造的笑话声中,起初沉闷的家里开始有了笑声和活力。吃饭过程中,她不断给年岁已高的婆婆碗里夹菜。
但饭后的一番谈话,却让这个快乐的女性陷入了痛苦回忆。
“家里其他人呢?”我不经意地问。
她沉吟了足足有半分钟,眼圈发红,声音有点颤抖:“在大地震中死了。”她家住在北川县城,5月12日当天,包括亲生父母、继父、孙女和女儿一家三口总共7个人全部遇难,而她被困在山上两天两夜,在历经生死劫难后,才终于爬了出去。
就像掀开了一道还未完全愈合的伤口,她身体发抖,泪水顿时蒙住了她的眼睛。
原来,她的快乐只是为了安慰家里人的一种工具。在这个中年妇女心底,早已充满苦涩的泪水。
“亲人死了不能唤回,丈夫和婆婆身体不太好,不能让活着的人难过。”她说。
腊月二十四,尽管腿脚很不方便,刘明芳和老伴还是决定亲自回北川老县城看看。从绵阳出发到北川县城,开始她的话很多,说家里,说以前,说孙女……因为北川县城废墟没有开放,我们只有翻山路绕进去。一路走来,她的脸色也开始渐渐凝重起来,当她指着一片废墟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他们从前的家的时候,这个羌族妇女已经泣不成声。
“奶奶回来看你了,我的娃!”
轻轻的一声叫喊,深埋的伤痛被再次掀起。
“孩子们,放心吧,我会好好的活着,好好照顾活下来的亲人,并且以后会越来越好!”拍了拍膝盖沾上的泥土,刘明芳颤抖地说。她弱小的身躯在空荡的废墟旁显得高大,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走过地震灾区,像刘明芳这样的女性有很多很多……
四川省彭州灾区女民警蒋敏,在汶川地震中,10位亲人失去了生命。她却强忍悲痛,投入抗震救灾的滚滚洪流,连续5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出门抢救伤员、上街维护秩序……累得脸色发黄、走路不稳。
四川省江油灾区女民警蒋晓娟,在灾区婴儿饿得嗷嗷待哺之际,毅然先后为9个灾区婴儿喂奶,以其博大情怀被誉为“警察妈妈”。
看似最柔弱的内心,迸出最有力量的乐观,她们的歌声像不屈的精灵,穿越灾难响彻天地之间
在采访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汶川县映秀镇受灾群众陈玉先。这个55岁的退休女医生,在大地震发生后,一直用歌声鼓舞陷入灾难中的自己和周围人。
这位人称“百灵鸟”的藏族老妈妈,容颜就像她的歌声一样,质朴而充满生气。穿一身花花绿绿漂亮衣服,她静静地给我们讲述大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轰轰隆隆,天地在摇晃,她站在街道上,看见周围的楼房像被推倒的积木,哗哗啦啦垮塌,人们的哭喊声震耳欲聋,厚厚的尘土遮天蔽日,四周一片黯淡。
附近是幼儿园,孩子们正在上课,一些孩子在老师的掩护下,冲出校园来到安全地带,但还有更多的孩子乃至老师被压在废墟下面。她下意识地向幼儿园里跑去,她知道那里很危险。“但就不知怎的,听见孩子们的哭喊声,我就冲进去了”,她说。
令她感到自豪的,是她亲手从废墟里刨出来4个孩子,其中一个她认识,叫张慧兰,刚满5岁。
劫后余生的人们聚在一起,不少人捶胸顿足,甚至号啕大哭,恐惧和绝望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活得没意思,还不如像废墟下面的亲人那样,走得干脆。”
一天下午,住在附近帐篷里的人们突然听见了歌声,大家在熟悉的旋律中开始找到往昔生活的感觉,一些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合唱。
大难之中的歌声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积极,一种直抵人心底的强大力量。
这歌声来自陈玉先。
5岁的张慧兰自从废墟下被救上来后,巨大的恐惧使这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女孩子失去说话功能。但变成小“哑巴”的张慧兰,却很喜欢听陈奶奶唱歌。两个月后,在陈玉先的努力下,张慧兰逐渐恢复了说话功能。
在都江堰、北川、汶川、青川等地震重灾区,人们把乐观精神化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重新形成花市、鸟市,依然放“坝坝电影”。
北川黄土镇顺义村属北川新县城“永昌镇”的规划区,春节刚过,拆迁已经启动。新县城的建设将集聚羌族文化符号,确立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相对紧密、相对系统、相对完整的文化空间;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驱散乌云见太阳”……这样的歌声响彻在整个灾区。
最触目惊心的记忆,萌生出最美好的希望,她们用单薄而执著的肩膀,托起灾区明天的太阳
女性的形象,往往与新生、希望相连。
2009年2月14日,崇州灾区一位产妇在新生婴儿响亮的啼哭中泪眼朦胧:这是地震后允许再次生育人员重新孕育出的第一个小生命。
婴儿的母亲、40岁的高龄产妇羊霞脸上挂着笑,眼里却充满泪水。在汶川大地震中,她那19岁的女儿不幸遇难。
这个重达7斤2两的健康男婴的降临,不仅标志着一个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战胜了悲痛和绝望,迎来了新的生命;也象征着灾区的人们,正一步步地走出地震笼罩在心头的阴霾,接续着生活的希望。
死者长已矣,美好的希望在新的生活中孕育。
刘翠苹是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中滩堡村羌族村民,因为家里房屋全部垮塌,她和全家人至今仍住在映秀镇上的板房区。与两个多月前不同的是,她现在多了一个身份:板房区“自救饭店”的老板娘。
今年37岁的刘翠苹,地震后自家在山上的房屋全部倒塌,全家8口人得到政府配给的4间板房。由于她的公公婆婆去外地医院接受治疗,加上两个女儿都在山西长治市上学,空出两间板房暂时没人居住,刘翠苹两口子就和二嫂一起开了这家“板房饭店”:仅有的两间板房,一间当作“餐馆”,摆了桌椅供客人就餐;另一间放了几张床,作为“旅社”,厨房就安在了两排板房间的空地上。这座小小的饭店2008年10月14日正式开张,得益于灾后重建项目带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流动,生意还算红火。刘翠苹说:“虽然受了灾,但‘等、靠、要’绝对不行,自己要动手,自力更生,这样才有尊严,也能为国家减轻负担!”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让灾难过后的土地上,迸发着生机和活力。
因为国家政策的倾斜,在整个四川灾区,2008年灾后重建项目达到6580个,投资规模大约有3600亿元。此间,预计能够在住房重建中打工受益的灾区群众预计将达到上百万人。如果加上铁路、公路、学校、医院、工厂等数量庞大的重建项目所吸纳的劳动力,大约有数百万灾区群众都能在未来两年中获取稳定的收入。
惊蛰已过,春雷已响。没有什么能够摧毁这片土地的希望,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对于明天的追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