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水文勘测工作者是灾害第一线的“尖兵”。灾情发生了,他们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本文的主人翁唐训海,干的就是这个职业。
●他是第一批到达唐家山堰塞湖的水文勘测队员。目睹巨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是他及时地测量出各种指标,被称为“火线报汛员”。正是这样一些不惧危险的勘测工作者,在抢险现场提供了各种科学准确的数据,我们才有了排除险情的基础保证。
|
-本报记者 董世梅 邹渠 实习生 于秀珺
凌乱的书,整洁的床铺,简陋的房间。4月15日,见到现为绵阳水文局水资源勘测局副局长的唐训海时,他正在四川大学的宿舍内准备明天要学的研究生课程。眼前这位鼻子上挂着眼镜、略显憨厚、个子不高的小伙子,曾是举世瞩目的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排险过程中的全程“火线报汛员”。
唐家山堰塞湖排险,上了一堂惊心动魄的课
唐训海觉得自己很幸运,“当时,刚把数据勘测完,脚一离开30秒,站着的那方土就全部垮下去了”。
去年6月11日,在所有人员撤离唐家山堰塞湖后,唐训海与绵阳北川水文站站长饶西平等人还要轮流上坝去监测,直到10月15日采用卫星遥感监测。
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水文局第一时间调集全省水文骨干,组成六个突击队,实地勘查堰塞湖。唐训海是其中一员。当时,堰塞湖对他来说,只是从书本上有所了解。唐训海感慨地说:“参与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是我工作15年来上过的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堂课。”
去年5月14日,水文突击队勘测第一个堰塞湖——肖家桥堰塞湖后,5月16日下午,突击队奉命再次分路出击,唐训海所在的组负责勘查唐家山堰塞湖。
“我们是第一批亲眼见到唐家山堰塞湖的人。”5月18日,唐训海和唐家山大水村的村支书唐祖华等11人结队而行,探进唐家山堰塞湖。凌晨2:30出发,经过近8个小时的跋涉,队员们终于到达了一个与唐家山堰塞湖有1000多米高差的山头。放眼望去,堰塞湖全境隐约可见。然后下山更困难。余震、大雨不断,1500米距离,他们走了2个多小时。
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的唐训海指着电脑中存贮的唐家山堰塞湖的珍贵照片,告诉记者:“看吧,其实看起来不吓人,甚至觉得有点漂亮。但是,这对于学水文的人来说,这‘一碗水’的分量实在不轻。”
站在距离唐家山堰塞湖坝体五十米高的地方,唐训海测出一组唐家山堰塞湖的数据,“库容3亿立方米,左岸110米,右岸70~80米,坝厚850米,最大宽度500米……”同时出炉的还有唐训海冒着余震危险绘制的一个简易的等高线地形图。“当时,刚好把数据勘测完,脚一离开30秒,站着的那方土就全部垮下去了”。
地震后,唐训海一直在前线勘测,没有回家吃饭。5月30日这天,成了例外。唐训海要再次奉命赶赴唐家山,勘测坝体漏水情况。这一顿饭,唐训海和妻子袁利霞只是默默地吃着,什么话也没有说。“当时的心情复杂,现在也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
与堰塞湖较量,觉得知识被吸干扒尽
唐训海一直觉得这场经历是对自己的知识最大、最惊险的考验。在唐家山的20多天,唐训海觉得过去学到的知识都被逼出来用了。
这一年,唐训海觉得太快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排险过程,是高速运转。”唐训海不断提及的有那些武警、消防战士、解放军,还有山东、北京、河北、安徽等地的志愿者……唐训海觉得自己需要这些力量继续前行,更感到“必须要多学习”。这种感触,直接来源于与唐家山堰塞湖较量的过程中。
唐训海拿出一组照片。照片中,他身着救生衣,腰上系着一根绳子,由饶西平负责拽绳子保障安全。而在后面的照片中,他身上没有救生衣和绳子了。原来,当时堰塞湖已经开始泄洪,水流量达3000米/秒,开始形成冲刷。唐训海要做的就是,站在随时可能垮掉的岸边,测量流量、流速等。唐训海的解释说,流速太快,即使穿了救生衣,只要掉下去,是怎么也拉不回来的,还可能连拽绳子的人一起下去了。
每张照片里,唐训海都保持半蹲的姿势,一手撑着地面,一手握仪器瞄准水面。唐训海说:这个仪器是雷达测速枪,只要瞄准水面一分钟,流量、流速等一系列数据都直接出来了。
在唐家山堰塞湖排险的过程中,全国顶尖的水文、水利专家同时汇集唐家山,运用了很多全世界最先进的设备。这对唐训海触动很大:“水文数据分析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会使用设备是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测得出、报得出、分析得准确。”他做梦也没想到会和徐麟祥这样的大师见面。“要上唐家山堰塞湖时,徐老还向我交待在水文监测中要注意的问题呢”。
唐训海觉得排险唐家山堰塞湖,是对自己知识最大、最惊险的考验。他觉得自己许多学到的知识都被逼出来用了。“平常工作只能用到所学知识的30%,而唐家山堰塞湖一场经历就让你觉得知识被吸干扒尽”。
关注堰塞湖坝体,种上美丽杜鹃花
“要重建水文站就一定要建水平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唐训海说。
如今的校园生活,唐训海觉得很难得。“现在是枯水期,刚好可以挤出时间集中学习。”这一个月,唐训海周末回绵阳处理工作事务,周一至周五好好端坐川大学习。“但是水文局有什么事情,一个电话,我就得立即赶回去”。
这一年,唐训海和同事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水文数据是基础性工作,必须走在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前面。绵阳水文局不仅管辖绵阳,还有广元、遂宁、德阳3个城市。“都是重灾区,灾后重建需要权威的水文数据支撑,同时,被损坏的水文站也需要重建”。
“要重建水文站就一定要建水平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唐训海说,如果自动化程度越高,那么监测就会更全面、对恶劣环境的抗御性也更强。
他算了算,目前绵阳管辖的40多个站点已经实现自动化管理,而辖区内共有110多个雨量站、8个水位站、17个水文站。唐训海说,要提高自动化水平,灾后重建是个机会,但任务还是很艰巨。因为绵阳水文局管辖范围内有很多河流因为地震改道了,勘测数据更新量很大,同时还将新建更多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完善水文监测体系。
“工作量大,就必须得开动脑子。”唐训海喜欢动脑子开发软件,实测表录入、水位流量关系表、单断颗关系表等等,很多软件都是他平时钻研出来的。
唐家山堰塞湖一刻也没有离开他的视线。他说,那里是自己经历过生死考验的地方,也是工作、学习的新起点。唐家山堰塞体整治二期工程正在编制中,“听说为了保持水土,坝体上还种了杜鹃花,花开了以后一定很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