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地区消息 > 四川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长虹投资等离子生产线 60亿豪赌做对了
2009-04-30
  -本报记者 杨晓   在3月等离子生产线正式投入量产之后,22日,使用中国屏的长虹欧宝丽等离子电视已经全面向全国卖场铺货,国美、苏宁几大电器连锁销售巨头已于当日开始销售。   长虹把42英寸等离子电视价格拉低至5999元,50英寸为6999元,但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使用了自主知识产权屏幕,我们的利润比之前‘组装销售’高得多”。   进军上游“造屏”争夺高附加值   “两年前我们投资等离子生产线时,很多人说长虹在玩一场60亿元的豪赌,而现在他们说长虹做对了。”长虹董事长赵勇不久前说。这正是长虹顶着巨大压力上等离子屏幕生产线的真实背景。   2006年,平板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开始爆发式增长,但大尺寸的等离子、液晶屏幕制造技术基本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一台平板电视70-80%的工艺、成本都集中在屏幕上,而诸如三星、索尼等日韩屏幕制造商,本身又是终端产品制造商,中国彩电企业完全无力与其竞争。   饱受“缺屏”之苦,处于末端组装制造环节,导致国内彩电行业利润微薄,甚至出现全行业性亏损。   上游显示屏成为制约中国彩电工业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必须想办法向产业链上游进军,也就是“造屏”。但是由于中国平板显示核心技术的缺失,以及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建设投资,致使很多企业望而却步。   “如果不造屏,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死’。”以赵勇为首的长虹决策层终于下定决心、排除异议,与彩虹集团等合组四川虹欧显示器件有限公司,走出造屏的决定性一步。   而今天中国彩电业终于拥有了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屏幕生产线。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评价,长虹欧宝丽等离子电视上市,标志着中国彩电企业在屏、模组及整机一体化设计研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长虹成为全球等离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登上全球平板电视产业链分工附加值最高的舞台。   本土产业集群凸显低成本优势   四川虹欧副总经理贾云涛介绍,在等离子显示屏已经量产的同时,长虹内部围绕屏幕制造的等离子屏、模组及整机一体化等设计开发项目已取得诸多成果,掌握了大量核心技术和约600项专利,涉及新型等离子显示屏结构、工艺流程、原材料、电路的软硬件设计等。长虹已经开始牵头进行多项等离子国家标准的制订、立项工作。   本土化一直是等离子显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国家有关部委及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以新型等离子显示屏为核心,长虹牵头建立完善的国内等离子产业支撑体系,在产业链上聚集了一大批上游化工、电子浆料材料、微电子、半导体、平板显示用玻璃等本土企业。这些都是长虹获取成本优势的关键。   今年3月19日,国家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在绵阳组织召开等离子产业链发展研讨会,召集国内材料、器件、设备等三大领域内50余家企业,研讨我国等离子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和完善产业链建设等核心问题,进一步提高长虹等离子屏幕生产线的国产化率。   据透露,长虹等离子屏幕生产线在顺利实现量产后,有望在今年产出126万片(以42英寸计)以上的新型等离子显示屏。而按其规划,通过一期技改扩能,明年生产能力可达产300万片。   上周,国家发布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国家将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实施“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重大工程——据此,长虹规划中的等离子屏幕二期项目建设有望在近期开始实施,2011年产能可达600万片,预计市场占有率将达17%,进入全球行业前三。
     相关链接
    ·《寻找中国特色》专访著名书画艺术家马天行
    ·彻底关大桥断桥事件遇难者增至6名
    ·不明生被初步认定是野猫 也不排除是云豹
    ·四川181个县开查外来入侵生物 估计有数十种
    ·压力大睡不着 医生违规给自己注射麻醉剂
    ·高考录取今开始 8部电话查结果
    ·达成复线今日凌晨全线通车
    ·醉酒踢破妻子脾脏 警方追究丈夫法律责任
    ·26辆奔赴成都豪车主称未超速 被举报是树大
    ·自贡荣县一36岁高龄产妇产下罕见三胞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