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山搜寻 追踪震后“越狱”林麝 |
2009-04-30 |
|
放归大熊猫是保护其野生种群的必经之路。在都江堰,一个无奈之下将计就计的野化放归实验也在悄悄进行,其对象是以“出产”麝香而闻名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5.12地震发生后,四川养麝研究所共有两百多头林麝趁乱逃走。这一有着胆小、孤僻、急躁等特点的物种很难经人工养活,然而人工繁殖八代后“回”到野外,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力。经过近一年的追踪监测,都江堰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昨日宣布,部分逃逸林麝已经能适应风餐露宿并应对天敌偷袭。
震后林麝奔走逃命
四川养麝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专业从事养麝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世界唯一进行养麝科学研究的机构,拥有目前世界最大的人工养麝科研基地。副所长王建明回忆,地震发生后,研究所的房子完全垮塌,林麝跑了很多。
跑出去的林麝怎么样了?王所长一直念念不忘。由于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林麝的自然分布区,保护区内也有林麝的野生种群,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志龙表示愿意共同开展研究。
王所长说,野生林麝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资源急剧下降,在许多原分布区已经绝迹,为全球性濒危物种。既然抓不回“越狱”的林麝,干脆就回归自然,了解它们在野外的生活,以此进行全面的基础的系统的研究,“它们都是人工繁殖八代以上的林麝,如果能在野外成活,也能为今后大规模散养和半散养提供技术支持。”
守株待兔寻找逃逸林麝
保护区长年监测的对象是大熊猫,所以专门追踪林麝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的社区调查中,保护区和四川养麝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同时出动,在养殖场周边挨家挨户询问。之后,又大致划定逃逸林麝的活动范围,开始巡山寻找其活动痕迹。近一年来,他们拍下了大量的照片,包括新鲜粪便、毛发和足迹,确认依然还有林麝“健在”。他们也见过一次逃逸林麝。工作人员称,野生林麝一般生活在2000~3800米的高海拔地区,而圈定范围的海拔也就1000多米,距离养殖场不远,所以只要是在那一带出现的林麝,肯定是从四川养麝研究所逃逸的圈养林麝。
当第一次发现还冒着热气的“羊疙瘩屎”,工作人员如获至宝,赶快留作标本交给科研单位进行化验。此前在针对大熊猫的野外监测中,大熊猫粪便可是重要的物证,可以提取DNA锁定个体身份。但是这一招用在林麝身上根本不起作用,大伙儿推测,林麝喜吃嫩叶,能够带出细胞组织的可能性很小,因而粪便难以提取DNA样品。此后陆续也拣到林麝遗落的毛发,“可惜它的毛发是脆性的,并且难以获取毛囊,无法提取有效成分”。
加上林麝素喜独居,野外究竟还有多少幸存,至今还是个谜。接下来,保护区工作人员还将在山上搭起帐篷“守株待兔”,以期找到突破口。记者张欧李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