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衣街,一里长,裘皮店来绸缎庄。旧衣花上几个子儿,皮衣只有八块洋。谦祥益,瑞蚨祥,都在北方响当当。喜事来买好绸缎,白事买走寿衣裳。”——天津民谣早上打车去估衣街,师傅姓陈,一路上与记者闲聊:“是不是在那儿有买卖啊?”“在那儿做生意的都发财了。”“买寿衣的都知道去估衣街……”我只是简单应和着,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他。路程不远,快下车时,他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估衣街’了,可能年轻点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条街了。” tujian.org
估衣街的华丽转身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估衣街的辉煌还要追溯到清代至民国初年,估衣街发展成为天津最繁华和著名的商业街,对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致有天津商业第一街之称。“估衣街计划重新进行调整,建成老字号特色一条街,这里将引进天津特色餐饮等业态,改变以往单纯以服装、小商品销售为主的经营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代以来,估衣街经历了1860年(庚申)、1900年(庚子)、1912年(壬子)几次大的劫难,但都很快得到复苏和发展,甚至比以前更加繁华:不仅著名的大商家林林总总,中小商户也是鳞次栉比,各色招牌令人目不暇接。满人费彬作《津门小令》说:“津门好,水陆好生涯,桂蠹文犀洋货局,天吴古风估衣街,金粉认招牌。”至清代中叶,估衣街已发展成一条综合性的商业街。同治四年,著名学者李慈铭来天津,携友踏月,“过估衣街,廊宇整洁,殊似吴之阊门,越之江桥。”(阊门是苏州最繁华的西市,江桥是绍兴最热闹的肆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可以说,这句话是对当时估衣街经济地位最确切的评价。当年,估衣街各类商业店铺集中度之高令人叹为观止。据1908年统计,在不到800米长的估衣街上,商号总数多达120多家。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老街的魅力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估衣街经营的商号东家,来自四面八方,除本邦外,多为闽粤夏帮、宁波帮、山东帮、江西帮、安徽帮、南宫帮、冀州帮等。各省的会馆,如著名的山西会馆、江西会馆也都设在这里。他们为了保持行业的垄断性,许多商店连店中的店员、学徒都要由原籍带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很多大的绸布店开始向估衣街集中。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锦章、元隆等门市在估衣街的北侧,敦庆隆、华竹、庆祥等在估衣街的南侧,这些商家销售绸缎、呢绒、布匹,一应俱全,不但服务周全,而且价格公道,因而招徕大批顾客,其中既有本地官宦和大富之家,也有一般住户,郊县的富户和农民。大凡天津人买布料,习惯上都会首选估衣街,因此这些绸布店由晨至昏,始终是顾客盈门。由于估衣街商号日渐增多,于是又向东面的锅店街发展——这条原本以售卖铁锅而闻名的商街,后来逐渐增加了纸行、眼镜店、戏装店、估衣铺、茶叶店和药店,也出现了诸如义合盛(皮货店)、文华斋(南纸局)和同裕厚(银号)这样的著名字号。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对估衣街进行保护性改造时,曾在归贾胡同42号居民户内发现两块嵌墙碑,即《天津鲜货商研究所章程碑》和《天津干鲜果品同业公会会长刘芳圃功德碑》。老碑的现身说明老街不但各行汇集、百业争荣,相关经济组织也早就在此云集。六百年的估衣街不但是天津商业的发祥地,更是研究中国传统商贸发展史的活化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80后”眼中的 tujian.org
估衣街 tujian.org
“现在的年轻人哪儿还有自己买布做衣服的?即便买衣服,不是淘宝街就是网购,估衣街真的有些不合时宜了。”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川认识估衣街,还要从相声“火”时说起——几个朋友约在估衣街上的谦祥益茶楼听相声,当时听了什么相声小川没记住,反倒是这个当年“八大祥”的老商铺吸引了他。“万帆云集,九河泽卫,掬起百年商埠;隆业星盛,一水赴京,供给三朝古都”——小川经常会站在这副对联前遥想当年这“谦祥益保记”门口的盛景。“听说这楼是谦祥益的旧址,后来被人承包下来做了茶馆,经常演出一些传统曲艺节目。”小川说,现在的新街以谦祥益为分界点,前一半主要是卖布匹和寿衣,后一半则以化妆品居多。“上回还有个外地人问我哪儿有卖剃头推子的,说是别人介绍来这里买的。”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在的估衣街被分成了两段,新改造的一段被他称为“新街”,而他的故事,则几乎全部集中在了另一段拥挤狭窄的“老街”中。“老街上也有些整修的痕迹,但地面还是坑坑洼洼的,很多老楼的墙面也斑驳了,还有些当年老估衣街的感觉。”老街的入口处有家鞋店,上面挂着的却是“瑞蚨祥冯记”的招牌。“单凭这块招牌,就够得上文物了。很多在新街上已经看不到的华服和针头线脑,这里还有得卖。”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川说,他这个年纪的人,现在已经绝少逛估衣街了。“可总是忍不住要去老街走走,上星期还买了几双袜子,一个简易的榨汁机和喜羊羊的坐垫,才花了30块钱。”他笑着说。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髦”估衣街 tujian.org
据史书记载,元代时估衣街叫做码头东街,因为它靠近南运河而得名;明代随着漕运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使得估衣街更加繁华。清代以后,估衣街商贾林立,已经成为天津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地理位置优越是估衣街最大的特点,无论对于经营者还是顾客来说,都是非常便捷的买卖场所。正因为此,这条商业街从早至晚交易从不停歇。每天拂晓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各路摊贩就占据了街道两旁,趁着商铺还没开门营业之际做起了小生意,货物主要是干鲜果品、糖果、蜜饯、干炒货、干腊制品、耍货(各种儿童玩具)等等;到了上午八九点钟,小摊贩们纷纷“下街”,再由专门的清洁人员把街面打扫干净,各家商家开门纳客,直至掌灯。可以说是白天游人如织,夜晚灯火通明。作为天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即便是在入夜之后,也令人刮目相看。 tujian.org
估衣街还是最早国人经营西药的场所,天津西药业的同业公会就设在估衣街,估衣街东口的中西大药房,当年是通过红桥码头,为我抗日根据地供应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秘密据点。繁荣的商业必然会隐藏着巨大的商业风险,而这种早期的风险意识也催生了一种新鲜行业:保险业。上世纪20年代,花旗保险行就率先在估衣街开设了“上行”(“下行”设在法租界1号路,即今天的大沽北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起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铺催生估衣街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当铺是估衣的主要来源,不少破落户或穷人,为了继续维持高消费或糊口,不得不把好一点的衣服拿到当铺去“当当”,一旦到期无力赎回,便成了“死当”。每逢年底,当铺便会对“死当”进行清理——行话叫做“打当”,即将这些“死当”衣物转售给著名的老字号、大估衣铺,如瑞兴号、德和号、同裕号等,再由他们批售给同业的其他字号,像恩德号、德源老号、益生祥、义兴合、义成泰、文盛号、瑞兴等等。据说在估衣业最兴盛的1932年,估衣街有估衣铺45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很少有人知道,“估衣街”的来历与一间名为“恩隆德”的估衣铺颇有渊源。恩隆德创始于“估衣张”张永德的儿子张国成,当时经营的主要是古董,衣服(多为估衣)只是其中一个门类。后来张国成看到衣服畅销有利可图,遂专一卖估衣。到了张家的第三代传人张云锦,恩隆德的估衣生意已经远近闻名,也影响了店铺周围的商户,他们纷纷转行卖估衣,使得这条街很快商铺林立,甚至没有空闲房屋。因为街上渐以卖估衣的商铺为主,因而后来人们就把这条街叫做估衣街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估衣铺卖估衣一般是叫卖,即营业时出摊摆在店门口的街上,由一人吆喝,或二人合唱“赢藏歌”,一唱一和,把估衣的质量、特点和价格一一唱出,并由左至右来回颠倒,这就是所谓的“喝估衣”(相声《卖布头》反映的就是这种情景)。外地客商也不时到这里批发购买估衣,贩至各地销售盈利。故清代有诗人作诗形容:“衣衫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买频,夏葛冬裘随意卖,不知初制是何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吃在估衣街 tujian.org
估衣街虽然以“衣”为主,但在鼎盛时已成为天津的商业首页
上十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下十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