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家窑大街二号路和同安道的交口上,一栋表面分布着几何形图案、主体为白色的现代化建筑尤为引人注目,这就是新落成不久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而其前身,正是曾经繁荣一时的新兴影剧院。作为天津夜场电影的起源地,新兴影剧院曾经在津城颇具盛名,而全新变身后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将成为该区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文化娱乐设施,并把和平区图书馆、和平区文化馆纳入进来,为市民开展公益性活动。
曾是津城夜场电影发源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有关负责人介绍,新兴影剧院建于1979年,并于1980年正式投入使用。作为当时天津少有的影剧院,加之临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其受到学生和附近居民的广泛关注。当时,影剧院不仅播放人们喜爱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经典电影,同时还吸引了日本、挪威等多国演出团体登台表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生活。最初几年,影剧院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上座率,其中最火的要数北京芭蕾歌舞团来津表演那次,演出当月,影剧院场场爆满,1438个座位座无虚席。此外,《追捕》《铁道游击队》等一系列电影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甚至还出现了应观众要求增加播放场次的现象,甚至半夜两三点钟仍有场次。也就是从那时起,天津才有了夜场、通宵电影。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不适应市场需求一度衰落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然而,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新兴影剧院没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衰落。特别是随着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发展,影剧院的经营每况愈下,每场电影只有三五个观众,撤场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电影市场机制的逐渐成熟,新兴影剧院很难维持良好的上座率,并于2005年停止播放电影,只作为单位开会、排练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如今,通过工程扩建把和平区图书馆迁至新的和平文化艺术中心院内,面积从2600平方米,扩展到3600余平方米,使其达到文化部规定的一级馆馆舍面积要求。而新兴影剧院改扩建为和平文化艺术中心后,总体面积扩大到10000平方米左右,成为一座具有现代化水准的综合性文化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今年49岁的王善芬对新兴影剧院感情颇为深厚。在同安道居住了30年的她,目睹了新兴影剧院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看歌舞剧电影感觉挺震撼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79年建新兴影剧院时,我只有19岁,得知附近要建影剧院的消息后,我特别兴奋。记得第一次到新兴影剧院看的是歌舞剧《天鹅湖》。”在王善芬的记忆中,当时影剧院的舞台很大,穿着白裙子的芭蕾舞演员在台上翩翩起舞,看上去特别美,“刚开业时,这里几乎场场爆满,我和住在附近的同学经常相约一起来看电影和歌舞剧。” tujian.org
“1982年,我和男朋友在新兴影剧院看了电影《少林寺》,那时觉得视觉效果挺震撼的,音响效果也不错。那段时间《少林寺》很火,影片上映期间,来这儿看电影的人非常多,影剧院门口还有卖各种小吃的小摊,十分热闹。”当年的情景让王善芬记忆深刻。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影散场满场只闻噼啪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王善芬告诉记者:“和现在影院里柔软的沙发座位不同,新兴影剧院里是硬木板座位,每次散场观众纷纷起身离席时,弹起的木板座位便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噼噼啪啪’的声音此起彼伏。每次听到那声音,就意味着电影散场了,心里总有股莫名的失落感。虽然和现在豪华的电影城相比,当时影剧院里的设备显得很落伍,但它却承载了我们那一代人年轻时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新兴影剧院的营业时间延长到夜里两三点钟,有了夜场电影。但是那时候,因为结了婚,有了孩子,我和老公平时就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再到影剧院去看电影了。”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时代变迁难舍老影院情结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据王善芬回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新兴影剧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影剧院平时变得门可罗雀,只有在中小学生组织集体观影时,才显得有些人气。2005年时,新兴影剧院停用了一段时间,有时会举办一些老年人健康讲座,有时也会有一些年轻人借场地排练节目,但这里逐渐失去了影剧院的功能。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那时候电视节目变得越来越丰富,很多家庭也都有了录像机,后来又出现了影碟机,到影院里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我和老公想看电影时,就让儿子帮我们买影碟看。现在儿子24岁了,他也喜欢看电影,经常和朋友到设备先进的影城去看。虽然现在年轻人很少愿意去老影院了,但是我还是对新兴影剧院这样的老影院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 tujian.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