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日前发表的报告指出,香港2009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仅得7,157个单位,是有记录以来最低,亦较原先预期的14,738个,大幅减少逾半。该署预计2010年的落成量将大幅增至14,259个。香港物业市场现时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型住宅供应不足,直接影响市民安居。当局既然已经明确宣示不拟复建居屋,就应该在要求市建局和港铁加快推出中小住宅项目的同时,增加“限尺盘”的土地供应,以代替居屋发挥纾缓市场需求的作用。同时,亦要密切留意资金和整体经济的走势,全面考虑影响楼市的各种因素,审慎把握调整供应的力度,避免楼市因供求失衡而大起大落。
香港每年的私人住宅需求约为2万个,2009年住宅新供应只有7,000多个,2010年即使倍增至14,000个,仍未能应付市场需求。新楼供应偏低,加上过去两年豪宅市道不断升温,发展商将土地集中建豪宅,甚至将新建楼宇包装成豪宅出售,导致中下价新楼供应更见短缺,市民“置业难”的抱怨日益高涨。
近日,房协重售冻结10多年的夹屋,房委会也将讨论是否于年中推售全数居屋货尾单位。这些举措都是显示政府透过增加中小型住宅供应,帮助市民“上车”。售完居屋、夹屋之后,政府已不会再建居屋。要保证中小型住宅供应不会出现断层,满足普罗市民置业的需求,政府除了要求市建局和港铁每年提供稳定的供应之外,限制单位面积用地的计划应该推广,吸引发展商兴建更多价格较低的中小型单位。
近年香港楼市居高不下,大量热钱涌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海外和内地的豪客大手投资香港物业,豪宅不但供应量创出历史纪录,空置率同样也达到10%新高,显示香港楼市泡沫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旦经济逆转,资金急速抽走,投资大幅收缩,就可能导致楼市大幅下挫。因此,政府针对楼市的调整必须小心谨慎,对楼宇供应需要作出前瞻性的评估,既要解决市民置业难的矛盾,也要顾及退市后楼宇投资需求可能减少的情况,力保平稳供应,避免造成楼市大幅波动,对整体经济造成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