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防范金融风险启示录:一把顶在头上的双刃剑 |
2009-04-30 |
|
“繁荣与风险历来是金融伴生的孪生子。如何准确把握金融领域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是我们任何时期都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谈及金融安全,自治区主席助理、自治区金融办主任王会民告诉记者,今年10月初,由自治区金融办和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新疆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对新疆区域内影响金融稳定的各类风险进行了排查,反映出来的各种金融风险不容小视——
我区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潜在的风险隐患,有可能招致客户不满和怨愤而引发群体性事件,需要引起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阿克苏、喀什等地均不同程度存在中介机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和非法金融活动,虽然自治区处置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办公室做了大量工作,但非法活动仍有抬头,需要加大打击和宣传力度。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困境,由此带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信贷资金风险问题值得关注。
我区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今年出现井喷式增长,但1月至9月,新疆保监局接到反映银行代理保险渠道的销售误导投诉案件同比上升50%。
“针对上述问题,自治区金融办近期还要专门与各监管部门研究,拿出应对措施,有效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可以说,在过去四五年的时间里,由于金融风险隐患未及时排查,新疆经历了多次金融风险事件,付出了重大的代价,是有深刻教训的。同时,通过历次金融风险事件的处置和化解,新疆金融凤凰涅后的重生给了大家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王会民说。
啤酒花事件:我国首例以减债为前提的重组
自2003年10月以来,新疆相继发生“啤酒花事件”、“德隆系”危机、新疆证券公司经营风险等金融风险突发性事件,对自治区金融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冲击。四五年的时间里,新疆金融经济经历了千磨百折的考验。
金融风险事件带来的直观结果是:2004年—2005年,全区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往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一些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上升5.8个百分点,自治区500多家企业、单位涉及其中。
而在这一系列金融突发事件中,数万群众遭受严重损失,损失情况各不相同,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可想而知。
拿新疆啤酒花股份有限公司来说,这曾经是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最大的啤酒花原料、颗粒供应商,但由于啤酒花公司董事长艾克拉木·艾沙由夫通过担保等关联手段,套取公司资金炒股票,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了巨大的债务危机。2003年10月30日,艾克拉木·艾沙由夫不辞而别,引发了震惊全国的“啤酒花事件”。
据审计,至2003年末,公司负债及少数股东权益总额22.94亿元,净资产为-11.61亿元,公司严重资不抵债。
如此状况的公司,只有两种选择:或破产清算,或是重组。
如果公司破产退市,3000多名职工就要下岗,股东投资付之东流。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啤酒花公司“担保链”问题复杂,一旦追溯担保加带责任,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的连串反应:多家上市公司资金流中断,银行的不良贷款也会井喷式增长,形成近90亿元的债务清偿……区域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在即。
面对诸多风险,重组成了惟一的选择。
“其实,啤酒花公司的重组也有其特殊性,由于负债大于资产的比例超过了一半,担保链、债权债务等问题错综复杂,市场上一般通行的重组方式对啤酒花都不可行,如何确定重组方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大难题。”王会民说,在五个预选方案之中,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和慎重考虑,我们最终选择了减债重组。
2004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带领啤酒花事件协调小组成员,亲自向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作了汇报。黄菊批示,原则同意新疆啤酒花公司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重组,将其债务减免问题作为个案处理,确保新疆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稳定。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啤酒花减债重组是我国首次以银行减债为前提进行的重组,没有类似的先例参照和现成的规则可循,减债谈判旷日持久。加之重组方蓝剑集团、嘉士伯公司对重组后的董事构成、内部控制等诸多细节争执颇多,重组协议久未达成。为此,自治区人民政府随时召开专题协调会,有关部门和协调小组赴北京、四川等地,逐一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最终,啤酒花公司减债谈判获得成功,实现了资产、负债基本相等。蓝剑集团、嘉士伯公司在北京签署资产重组协议,双方的合资子公司新疆蓝剑嘉酿投资有限公司向啤酒花公司无偿置入所持乌苏啤酒50%的股权和1.79亿元现金。啤酒花公司将持有的新疆啤酒55%股权转让给乌苏啤酒,实现乌苏啤酒对新疆啤酒的吸收合并。
啤酒花公司重组成功后,不仅解除了其他上市公司为其提供的担保隐患,切断了债务链,还避免了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重组后的啤酒花公司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陆续实施资产重组和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之后,乌苏啤酒和新疆啤酒得到全面整合,公司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同时,在从德国普罗斯特公司引进了亚洲仅有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智能型”酒花颗粒生产线后,啤酒花公司啤酒花的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多吨,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二。
新疆证券风险事件:创造我国市场化处置风险新模式
2008年8月2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市场禁入决定书》,对轰动一时的原新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的责任人高虎、卓青实施市场禁入。
从200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对原新疆证券公司立案稽查至今,新疆证券事件又让新疆金融历经了近3年的考验。
“为什么说新疆证券风险案创造了我国证券市场市场化处置风险的新模式,在国内各地对这类公司大多采用关闭清算或直接注资重组办法的时候,我们以重组宏源证券为平台妥善化解新疆证券风险,通过市场化方式有效整合辖区证券经营资源,确保了社会稳定。”王会民说。
这种处置方案听起来极富想象力,但在操作的过程中困难不断,挑战不断。
当时,新疆证券公司不仅违规开展了委托理财业务,在公司资金紧张后,就挪用客户保证金用于兑付委托理财的资金压力,造成了公司资金链的恶性循环。经清理,截至2006年2月17日,新疆证券公司未兑付的委托理财尚有9.87亿元,其中机构8.42亿元,自然人1.45亿元。实际上,新疆证券当时的净资产为-13.65亿元。
如果关闭清算,新疆证券公司的机构债权中还有4.7亿元属于住房公积金、社保资金等敏感类债权,委托理财资金一旦受损,新疆一大批企事业单位将陷入亏损倒闭境地。这对已饱受啤酒花、德隆风险冲击的新疆地方经济来说是雪上加霜。
同时,公司1.45亿元的个人债权也涉及到3277名自然人,分布在全疆各地州市,如果到期不能兑付,不仅对群众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更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而要对新疆证券公司采取直接注资重组的方法,不仅难以彻底消除风险隐患,公司的现状也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可以说,新疆证券公司虽然病入膏肓却极具杀伤力。
2006年2月17日当天,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证监会、自治区金融办、新疆证监局等联合成立新疆证券监管组、托管组,正式开始处置新疆证券风险。自治区公安厅成立专案组,对新疆证券及其关联公司的相关资产进行追缴、保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和地方政府,按照相关政策收购了个人债权,弥补了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
但按照政策规定,对机构债权,国家不予出资收购,新疆证券公司36家机构债权人的8.42亿元债权无法兑付,成为当时影响自治区金融稳定的一大隐患。
此时,新疆证券事件协调小组创造性地提出:同处一地的宏源证券,虽然是疆内第一家上市公司,但因为资本金规模偏小,加之受市场状况、经营能力因素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公司经营比较困难。如果“吃掉”新疆证券的优质资产,可以全面提升资产质量,提高新疆资本市场主体的综合竞争力。
以上市公司为处置平台处置新疆证券风险,既保障了政策性注资的保值增值,最大化清偿36家机构的债权,又可实现新疆证券的市场化退出。这当然是一个全面化解风险,实现多方共赢的方案。
“方案非常可行,但在当时,我们不仅要和新疆证券公司正在造成的危害赛跑,也要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赛跑。”王会民告诉记者,当年5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将出台,按照其中的规定,宏源证券的重组就无法操作,新疆证券风险的处置也势必受阻。必须要赶在《办法》出台之前完成宏源证券的股权转让变更,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亲自协调,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财政部等相关部门一路绿灯,最终,国务院批准了这一方案。
2006年4月,新疆证券36家机构债权人依法取得原新疆证券部分资产出资组建的新疆凯迪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同月,宏源证券第一大股东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将所持宏源证券2.44亿股权全部转让给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1397.5万股政策性抵债股权经国家财政部批准,以每股1元的价格转让给中国建投,中国建投再以同样价格将这部分股权转让给凯迪投资,实现中国建投控股和凯迪投资持股宏源证券。4月30日,宏源证券赶在《办法》出台前完成了股权变更。
同年6月,宏源证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中国建投成为宏源证券公司大股东,并与凯迪投资共同以每股3.05元的价格,为宏源证券注资26亿元,宏源证券公司的实收资本超过了30亿元。
同年11月,新疆证券被依法撤销业务资格许可、责令关闭,国家按政策弥补新疆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收购个人债权。
宏源证券重组后股价直线飙升,一度以38.75元收盘,和当初每股3.05元的价格相比,新疆凯迪投资也就是36家新疆证券机构债权人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同样,宏源证券也是大赢家。目前,宏源证券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上市证券公司,公司股票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40家成份股价指数和上海深圳证券市场300只A股成份股指数的成份股之一。
新疆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曾被国家相关部委称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航天工程”,其艰难可见一斑。但最终我们市场化的尝试获得了巨大成功。王会民欣慰地说。
金融风险:顶在头上的双刃剑
“德隆系”危机爆发至今已有4年半的时间,但大家对它的关注度依然不减。在网络上,用百度搜索“德隆”,相关新闻就有2.4万余篇。最近德隆的消息是今年10月有关新疆德隆总部的拍卖。
“‘德隆系’危机中涉及到金新信托案、天山股份重组、屯河股份重组、‘德隆系’在疆非上市公司处置等多项案件,处置和解决的过程艰难、反复而曲折。”王会民告诉记者,但是和新疆经历的历次金融风险事件一样,“德隆系”危机之所以能迅速、平稳平息下来,得益于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得益于自治区党政的统一指挥和果断决策,得益于一大批为处置和化解德隆风险的相关部委和工作组成员的奋力拼搏和辛勤工作。
据了解,新疆对“德隆系”在疆上市公司的处置基本沿袭了“啤酒花事件”减债重组的模式,均获得成功。其中,中国建材集团重组天山股份,中粮集团重组屯河股份。目前几家企业的发展形势良好,“德隆系”在疆非上市公司的破产清算仍在有序进行。
德隆高速发展时期,“产业整合”、“混业经营”等时髦的资本运作模式曾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这种“杠杆”式资本运作模式恰恰成为它放大金融风险的罪魁祸首。王会民说,德隆危机爆发前,新疆就已经对其运作模式中的诸多问题给予了关注,但当时许多环节的金融管理权限不在自治区。当德隆危机爆发时,其外部监管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充分暴露出来。现在,如何做好上市公司和金融协调服务,如何发现风险、提前预警,加强“信息共享、协作合作”的功能监管成为自治区金融工作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所在。
“金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是顶在我们头上的双刃剑。在历次金融风险的处置过程中,自治区许多创新性的举措得到市场认可,特别是对投资者的有效保护,树立了新疆良好的金融形象,唤起了投资者的信心,这是新疆金融强劲发展的动力所在。”王会民感慨地说,在走过金融风险事件的寒冬后,新疆金融市场迎来了春天,这在2007年和2008年的新疆金融市场的发展上得以充分体现。
2007年新疆企业上市和再融资突破130亿元,今年虽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疆上市公司的发展增速趋缓,前三季度依然有29家上市公司赢利。“新疆板块”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
随着东亚外资银行进疆,今年新疆金融业的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各项存、贷款也摆脱长期低速增长的格局,今年到10月底,全区贷款总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300亿余元,新疆金融步入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可以负责任地说,自治区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妥善处置了这一批金融风险大案。新疆没有因为金融风险集中暴露或处置不当而激化矛盾,进而危害到自治区改革发展大局。”王会民说,这些大案处置至今,相关银行、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区也没有新发生一例金融机构、上市公司风险暴露的突发性金融事件。
今后,我区将继续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加强以制度为主的资本市场建设,形成公开、公正、透明的资本市场;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在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利益……谈到未来的发展蓝图,王会民坦言,这需要新疆金融人合力去实现。
的确,四五年的时间其实只是很短暂的历史。应该说,这几年新疆出现的金融风险,更给了我们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动力。在改革开放推进到第30个年头的时候,新疆更精彩的金融故事,留在了未来。对此,王会民信心百倍。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