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乌恰县近万户抗震安居房经受住强震考验 |
2009-04-30 |
|
10月5日23点52分,吉根乡发生了里氐6.8级地震,该乡吐尔干阿力居住的抗震安居房再次经受住了考验。他说,由于乌恰县是地震多发带,在没有住进抗震安居房以前,晚上睡觉都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怕发生地震让家人受到伤害。自从搬进抗震房后,晚上睡觉踏实多了,不再把精力放在地震上,再也没有把物力财力浪费在地震后的生产生活自救上,现在就是一门心思搞生产,想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吐尔干阿力是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的牧民,今年81岁。儿子在几十公里外的草场上放牧,孙子在北京上大学。年事已高的他在新建好的抗震安居房中安度晚年,过着安逸的定居生活。
吐尔干阿力家住姆哈纳村,是我国西部第一村,距乡政府20来公里,离县城150公里,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而时常发生的地震,使这一带的牧民经常提心吊胆,难有安稳舒心的日子。 今年,吐尔干阿力心情非常高兴。谈起住上安居房后的情景,吐尔干阿力眯着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许多,一开口就滔滔不绝:“现在好了,政府不但帮我们解决了吃水、用电和交通上的困难,前一阵子还拿钱给我们修了抗震安居房,现在我睡觉心里可踏实了,还是共产党好啊!”原来,在未住进抗震安居房之前,他已在旧帐篷和破土房中住了近50年,前后搬了几十次家,就是因为房子不能防震。 吐尔干阿力一边说着,一边把记者领进他的卧室。看到漂亮的席梦思、彩电、写字台、电话应有尽有,记者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老牧民安度晚年的地方。 吐尔干阿力的安居生活只是当地牧民生活改变的一个缩影。乌恰县绝大多数牧民的生活近几年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将抗震安居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有效结合后,很多边远、分散的牧户都相对集中到了公路附近过上了定居生活。家中通了电,有了自来水,有一半的牧民家中都装上了电话,一些牧民腰里还别上了手机。
这次地震,让乌恰县吉根乡临乡的乌鲁克恰提乡库尔干村阿孜依汗深受感动。她说“” 1982年,她家修建了这栋土坯房,住在里面,冬天很冷,夏天也不舒服,下雨的时候还漏雨。去年5月份,她终于告别了住了半辈子的土坯房,搬进了政府给她免费提供的抗震安居房。新房子有自来水,有敞亮的窗户,因为墙厚保暖,冬天生了炉子在屋里穿一件单衣也感觉不到冷。
截至2008年,乌恰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让9403户像吐尔干阿力、阿孜依汗一样的居民永远告别了住土坯房的历史。 据乌恰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办公室主任介绍,9403户抗震安居房其所以能经受住这次6.8级强震,主要原因是县委、政府严抓细管。据了解,从2004年乌恰县抗震安居房建设启动的那天起,当地就将工程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中, 乌恰县按照“科学、合理、可行”的总体要求,高标准制定规划,工作中既考虑整齐美观,又兼顾到广大农牧民的用水、用电等生活问题。为了让抗震安居房质量过关,乌恰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实实在在地过好了三道关。过好“培训关”。一是县上积极派出县乡抗安工作主管领导和村镇助理员参加自治区、自治州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增强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政策法规水平;二是乌恰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与劳动部门一起,加强工程相关人员的培训,2004年至今,共组织38期抗震安居培训班,培训农村工匠、村委会主任、乡镇助理员和工程管理人员1203人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乌恰县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和“一书一证”管理制度,凡是新建、改建的房屋必须符合村镇规划,必须办理房屋建设手续,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坚决不予审批,杜绝了违反规划建设现象的发生,使全县所有抗震安居房均达到了规划要求。有力保证了城乡抗震安居工程质量。
乌恰县委书记范宝军说,县委、县政府对在规划区内建造抗震安居房的困难职工及农牧民给予优惠政策,按标准建造房屋的补助1万元左右,在规划区内按标准建造房屋的补助1000--3000元等等,对于特困户全部免费修建抗震房,这些优惠措施加快了农牧民建设抗震安居房的步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