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人口渐显“老态” 老龄产业却近乎空白 |
2009-04-30 |
|
“不是我不愿意买,而是我实在不愿意进商场。适合我穿的衣服太少了,好不容易看上一件,又没我穿的号。”秦女士沮丧地说。进入“三九”后,昌吉市退休在家的中学教师秦女士一直想买一件款式又好又保暖的棉衣,为此,秦女士跑遍了昌吉市各大商场,把大大小小的服装品牌看了个遍,结果失望而归:不是尺码偏小,只适合身材匀称的年轻人穿,就是款式、颜色“太老气”,穿起来不符合老年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气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满足于以往的老年生活。“活出精彩来”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是,走出家门的老人却遗憾地发现,除了医疗保健用品外,老年人想买点东西可真难!
新疆人口渐显“老态”老龄产业却近乎空白
记者从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按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社会总人口的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区将于20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届时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20万。
“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其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个市场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但是相比之下,我区老龄产业的服务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自治区老龄委维权调研处副处长李永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随即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一些商场,发现市面上面向老年人消费的商品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不高,一些老年人专用的如拐杖、放大镜、助听器等商品更是难觅踪影。“商场里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老人想买个啥可真难!”1月16日,在乌市友好百盛购物中心,64岁的张先梅老人遗憾地对记者说。老人说她平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外面的世界让她感觉很自卑,觉得自己真是“老了,没用了”。乌鲁木齐市老龄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乌市至今尚没有一家较大的老人用品专售商店。
“老人有时就像孩子一样很难伺候,可为了他们能安享晚年,我们苦点累点都不怕,就怕和老人家属产生纠纷。”乌鲁木齐康寿老年公寓的总经理李向军说,因为护理、意外等问题与老人家属产生的各类法律事务牵扯了他过多精力,公寓目前只能勉强维持现状。“养老服务业是最典型和最大的老龄产业,在我区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状况并不理想,甚至有个别单位由于入住率低,只能靠经营其他项目,比如‘农家乐’旅游来维系。”李永萍说。
老龄用品不足专家试说原因
为何随着我区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一个巨大的老年需求市场在逐步形成,而另一方面老龄产业发展却滞后,老年产品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商家尚未发现老年产业的巨大商机,即使有所发现,也没有能力进行这项产业的设计和操作。简单地说,就是目前我区商家不具有对老年市场的发现、设计和操作能力。
乌市某投资公司的马女士一直在寻求良好的投资项目,敏感的她早就意识到老龄产业是一块肥沃的“处女地”,但是新疆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诸如内地由政府出面组织的老龄产业研讨会、老龄产业博览会等让商家进行更广泛的接触和洽谈的形式,她只好将这个计划暂且搁置。而一位5年前就想在玛纳斯县开发老年公寓的私营企业家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梦想。他说,人的观念是一方面,而缺乏政府的支持也让他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疆大学经济学专家分析,新疆在开发老龄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市场前景好,目前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1万人,占总人口的9%,并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供应方面,新疆物产丰富,大宗优质农产品等发展老龄产业的原料基本上都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技术、设备、劳动、管理人才等方面新疆大体也都能提供;再次,新疆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国较晚,这就使得新疆尚待发展的老龄产业还不至于一起步就受到激烈的竞争,为新疆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优势?靠政府?政府虽然一直都热衷于“托”起这个产业,但是政府毕竟既无能力、更不应该直接进入市场;靠企业?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小生产商、经营商和服务商自身通常不具有市场的发现、设计和操作能力。这位专家分析,新疆老龄产业若想长足发展,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商业化的创意,以及看好这一产业的投资商的投资,这四者缺一不可。发展老龄产业是个全新的课题,这里面有专家的事,有投资者的事,有政府的事,有老龄工作者的事,也有专业经营者的事,各种力量和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才能形成市场形成产业。
据记者了解,为促使老龄产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2007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发展老龄产业确定为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这一领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