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新一轮“上山下乡”:西部准备好了吗? |
2009-04-30 |
|
“上山下乡”,我是略有所知的,虽然自己太小,没赶上那个年代,但我的爸爸妈妈却是为了支援边疆而从江南跑到西北的,而且他们至今也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按理说,那么多的人才去支援自己家乡的建设,我应该高兴才是。然而,在浏览相关网站时,看着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我却有了些“杞人忧天”之想:如果真要“上山下乡”,现在的西部准备好了吗?
寒假回家,与一位在市政府工作的同学闲聊,随口问了问他们机关的人都是从哪些大学毕业的。令我吃惊的是,竟然清一色是当地某大学的“校友”。“能进这里的人,都得有些‘关系’才行。”那位同学意味深长地说。
西部真的缺人才吗?人才到了西部就可以发挥价值吗?前些日子,在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城攀谈时,有感于此,就问了问夏先生当年毕业后奔赴新疆的状况。他告诉笔者,他一到新疆,就参加了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队,并在周廷儒、严钦尚等老先生和苏联专家的朝夕指导下,获取了丰富的野外实践知识。在考察期间,他执笔写出了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十大专题报告之一的《新疆额尔齐斯河北水南调,改变准噶尔盆地干旱面貌的设想》,举起了与干旱、风沙斗争的第一面旗帜。所以,夏先生说他很庆幸自己到了新疆,获得进一步学习和施展身手的机会。
可叹的是,现在的西部已经不是以前的西部。“关系”眼下已成了在当地崭露头角的重要条件。在家乡耳闻目睹的一切,都给我提供了充分的佐证。无疑,改变当地领导的用人观念,已经成为今天奔赴西部的青年人实现抱负的必要前提。
可幸的是,教育部的官员们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承认“要做好中西部就业这篇大文章十分不易”。一方面,他们谆谆告诫广大毕业生和其家长,当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时,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竞争。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西部的生存发展条件有待改善,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等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然而,笔者担忧的是,这“逐步”是否有最后的期限?如果兴冲冲的大学生们抵达西部后,发现迎接他们的是“叶公好龙”式的虚假热情,恐怕满腔豪情都会化为乌有。而且,即便他们在那里坚持下去,他们的牺牲就能有意义了吗?也许,只是给国家缓解了一个人的就业压力而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