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访百余年后回归的国土:林深花繁 将建保护区 |
2009-04-30 |
|
越野车在盘山小径螺旋攀升,窗外的景物从葱郁的原始森林到遍野的高寒山菊,一路景色的变化显示着海拔的急骤上升,抵达山顶哨所,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向东望去,一片葱茏,驻守国门的边防战士告诉记者,这片方圆达二百余平方公里的扇形区域,就是失而复得的国土。
一八八一年,沙俄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沙俄从中国新疆划走霍尔果斯河以西七万平方公里领土,记者眼前的这片肥沃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与陆上邻国的十二条边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而形成一些争议。
五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边防线,阿拉套山顶上的玉科克了望哨所海拔二千四百多米,来自冰山的微风时刻都充满了凉意,即使在盛夏的夜晚,这里的士兵依然拥裹着棉被。不过,和新疆大多数地方不同,由于雨水充沛,山体阴坡森林茂密,阳坡则花草繁盛。
驻守国门的玉科克边防站站长王大玉告诉记者,二00三年,中哈边界线勘定后,边界线由原来的山脊前移到河谷,驻地部队专门为此新修建了一条通往前方的国防公路。
由于地处军事禁区,这里少有人员来往,通往新边境线的道路两旁一直被翠绿笼罩,成片的白桦林和雪松布满山腰,谷地青草好似地毯般平整,泠泠溪流穿过厚厚的黑土地,山风吹过,松涛阵阵,一派原始生态景观。河谷两旁新拉了铁丝网,主要防止牲畜越境。
这片回归的土地属于军事要地,一般不允许游人入内,当地政府也向记者表示,要将其建成保护区,禁止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
和平年代的边境线宁静而详和,不过上世纪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边境紧张形势一度剑拔弩张,这里几成“战争前线”。而现在,“我们的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聊天,对方有节日到来时还互相祝贺。”守候在这里的中国边防军人告诉记者。
实际上,自一九九四年四月,《中哈国界协定》签署后,中哈边界一直很平静。两边防军已形成了在对方重大节日到来之际彼此祝贺的习惯。
这种友好的态度正是两国间经济、贸易和能源合作日益深入的反映,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中国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哈萨克斯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几天前,原油已入中国境内的中哈石油管道,曾被哈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誉为“中哈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这片土地西侧的霍尔果斯口岸,沿街商铺林立,经济发展迅速,两国正就经济领域尝试更深层次的合作:中哈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在其东侧的阿拉山口口岸,随着过货量的成倍增加,等待换轨的列车一年比一年多,今天的阿拉山口,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通货口岸。
据了解,中国政府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已逐步、稳妥地解决了与多数邻国间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在此前提下,中国与对方已在多个领域增强了彼此的信任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