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般一年一换,但彝族小伙毕增堂一干就是3任,至今还在边远的禄丰县高峰乡仓底村委会。两年多来,他为农民群众办的好事实事,看得见数不清。他曾经驻点的彝族、苗族群众都深情地说:“小毕对我们农民。”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2007年初,听说要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刚从农村调进城工作不久的禄丰县文联副主席毕增堂,就主动要求到农村去与农民群众一起建设新农村。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他如愿当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后,一头就扎到边远贫困的和平镇姚陵村委会。为解决该村缺水的问题,他走访农户,寻找水源,边发动群众边争取上级支持,在短时间内兴修了3个能蓄水3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缓解了村民饮水和生产用水的困难。高峰乡仓底村委会下村村民小组通往村委会的公路就在村子前,可就是差1公里多进不了村。针对这情况,毕增堂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思想,又找到一位搞施工机械的朋友,求得他的支持,利用2008年大年初一施工机械休工的机会,带领村民配合机械施工,从天蒙蒙亮干到晚上繁星点点,奋战两天修通了入村公路,实现了多年村民们公路进村的愿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两年多来,毕增堂先后为驻村老百姓争取了200多万元的建设项目和资金物资,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建了7个饮水池,架设管道8000多米,彻底解决了3个村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新修了800多米的村间混凝土道路和1000多米的机耕道路。新修了学校篮球场和基础设施,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为了让来之不易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从每一件工程的设计预算,到购买物资、施工,他都是精打细算。为了购买质优价廉的引水管,他曾跑遍了昆明的各大管材市场;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和安全,他坚守在工地上;为了修好村间道路,他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由于工作扎实,这些工程不仅进展顺利,而且质量都相当过硬,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和上级的好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仓底下村80多岁的老党员毕如,年老多病,儿子智力又有障碍,家庭很困难,祖孙三代挤在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旧屋里,屋子漏雨潮湿,院子里沆沆洼洼泥泞不堪。小毕驻村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到他家看望慰问,先后拿出300多元钱帮助他家解决临时困难,还自己出钱请来施工队,在他家院子里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板。为了解决他家的住房困难,小毕邀约在城里工作的哥哥,凑了2000多元钱,准备购买老毕家邻居的两间房屋,给他一家5口居住。下乡两年多时间里,毕增堂先后自己出资3800多元,资助了7户特困老党员、抗美援朝老军人遗孀和特困户。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他对老百姓的一片真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毕增堂所下的乡,是一个彝族文化特别厚重的乡,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他四处奔走,搜集整理了大量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文化,为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基础。2008年毕增堂被楚雄州委、州政府表彰为“德艺双馨文艺人才”和 “异地开发扶贫”先进个人。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周永源(云南日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