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上午,坐在基诺乡初级中学的教室休息室里,51岁的基诺族教师杨继东,正在认真批改作业。他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28年了,学校从几间茅草房变成现在的3幢教学楼,他深深地感受到办学条件越来越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小学始创 老师先学基诺语 tujian.org
据记载,大约在1939~1940年间,国民党车里(景洪前称)县政府曾派了两名教师在基诺山巴亚寨建起了一所学校,因只有两个学童报名而无法开课,最终离开了基诺山,从此,国民党政府再也没有给基诺族办过学校。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50年西双版纳全境解放后,1953年1月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自治州的前身)一成立,便立即着手筹办基诺山的学校。1956年,从思茅景东、镇沅等地选拔来的中学毕业生李其庆、程和锦和马兴文3人,成了首批派到基诺山办学的青年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首批派到基诺山的教师首先不是办学,而是在民族工作队的帮助下向基诺族群众学习基诺语,之后才在当时巴亚寨的茅草房中建起了第一个小学。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当时报名上学的孩子一个也不会讲汉语,就连听都没有听过。”基诺族的第一个女大学生,后来成为西双版纳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的白腊蕾,谈起这段经历时对记者说,1960年家住巴亚寨的她由于哥哥在区政府工作,成为了全村能够报名上学的3个幸运女孩之一。当时教他们班的一位年轻教师刚刚中学毕业就被派到基诺山,在从勐养前来基诺山时,由于看到去迎接他的村民腰间挎着一把大腰刀,非常害怕的他一直不敢靠近村民,并战战兢兢地跟在后面步行20余公里山路来到了学校。来到学校后由于语言不通,只好采取画图识字的方式教学,结果他刚在黑板上画出一头水牛,下面的学生就用基诺语读出“波纳”(意为:水牛),结果学生还没学会汉语,老师倒先将基诺语学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诺山的小学教育,就是在教师与基诺学生互相学习语言中,艰难创建的。 tujian.org
中学起步 7间草房6名老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基诺族是一个没有文字、只有口碑传说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前,基诺族所有故事,只能靠民间传唱来相传,教育也只能通过一代代的口碑言传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家庭教育和集体活动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宗教和伦理道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刻木记事的数字教育等形式。集体活动教育主要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体育活动、祭祀活动等教育形式。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才先后建立了小学基础教育、中等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1981年,杨继东与其他5位老师一起筹建基诺乡中学,此前,初中教育一直是附属在小学。没有教室,老师们想了个办法:动员7个村委会各负责建一间草房。7间房、6名老师、两个班学生组成了基诺乡最初的中学。“我是1983年小学毕业,没能在乡里读中学,而是到离这近百公里的乡镇去念中学。”39岁的王苑力说,她现在已是基诺乡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当时没那么大的容量和老师来招收那么多学生。”杨继东解释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远程教育 不出门就可受益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校副校长李志刚介绍,作为一所90%的学生都是基诺族的乡镇中学,虽然现在入学率已经100%,但基诺乡中学的升学率并不突出,2008年为31.05%。针对实际,基诺乡中学提出了“为新农村发展培养经济人才——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升学,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有一技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学生除了文化知识,还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在由景洪市科技局编写的课本上,从种植业到养殖业,再到一般的家电使用安全、卫生常识等都一应俱全,“甚至割胶技术这些很具体的东西都会教授。”李志刚说。学校还特别建立了养猪场,给综合班用以实践,“现在学校正准备建一个石斛基地,这是配合现在当地正在推广种植石斛而设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和其他乡镇小学一样,基诺乡中心小学也安装了电教室,通过这里,老师、学生都可受益于远程教育,不出门就能享受到先进地区的教育资源。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本报记者 杨茜 戴振华(春城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