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记者走进“高原明珠”洱海源头——洱源县,这里天蓝、水碧,柳绿、花红,各族群众正在创造让人击节赞叹的“净水”奇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洱海源头生态环境保护是头等大事和第一要务”,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语气坚定地说,保护洱海使命光荣,发展洱源责任重大,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10年的努力实现 “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繁荣、人居环境舒适、人民富裕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洱源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一盘棋”理念,持之以恒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我们有两个‘云南之最’,一个是最先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另一个是面积最大的一块人工湿地。”在风景如画的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县环保局局长王世明介绍说,这个34亩人工湿地试验示范工程总投资540多万元,设计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在污水处理厂尾水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后,经过调节池、一级潜流湿地、生物强化沉淀池、二级潜流湿地、土壤过滤系统、表层湿地和生物池7级过滤,最终进入河流的水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 tujian.org
在我省首个管道沼气示范村——三营镇新龙村,总投资150万元建成的太阳能中温沼气站,通过“干式厌氧发酵+温式厌氧发酵+好氧堆肥发酵技术”将牛粪转化为沼气和肥料,每年可处理厩肥达2761吨。沼气站向农户购买牛粪,再向农户出售沼气,农户提供1吨牛粪可换40立方沼气。目前,全县已经建成6座太阳能中温沼气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近几年来,洱源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系列举措。环境保护从娃娃抓起,“生态文明”课程走进了小学生课堂,“小手牵大手”,全民参与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划定范围、种养管制、自主经营”的湿地建设模式,降低了投入支出,提升了群众收入;“政府补贴、群众自筹、定时收集、定点清运”的农村垃圾清理模式,破解了垃圾污染的老大难问题;“国家出一点、企业出一点、集体出一点、农户出一点”联合投资建设中温沼气站模式,通过加热将污染环境的畜禽粪便由“废”变“宝”,成功探索了一条沼气建设新途径。据了解,2007年以来,全县通过各种方式投入“净水”的资金达4939.9万元。 tujian.org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洱源县县长杨作云深有感触地说,追求经济效益的只开发不保护将会成为历史罪人,安守贫困的只保护不开发也不符合改善民生的初衷并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洱源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和谐兴县”。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右所镇内的西湖方圆4.7平方公里,以打鱼、种植为生的900多户人家依湖而居,湖中有村,村中有湖,景色优美。“我们每天要接待游客2000多人,大家都称赞西湖空气清新,像杭州的西湖一样漂亮。”给游客划船的村民李鸿志脸上挂满笑容,他家3个劳动力,过去收入全靠种植、养奶牛,现在又吃上了旅游饭。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立足生态促发展,目前洱源县生态农业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县已建成优质高产生态水稻基地10万亩、烤烟基地3.5万亩、核桃基地38.6万亩、梅果基地9.4万亩,发展生态乳牛7.12万头,农民人均收入达2684元。生态工业健康发展,“零污染排放”的乳业、拖拉机制造、梅果加工等企业脱颖而出。生态旅游持续升温,全县依“水”而兴的旅游业迎来了“黄金时期”,直接拉动了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1至4月,全县旅游人数达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旅游社会总收入1.39亿元,同比增长9%。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庄俊华(云南日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点击进入专题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