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醒木、一柄折扇、一袭长袍,云南评书昨日现身省图书馆。如果不是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这种极富滇味的评书不会出现在这样的公开场合,也许仍是年轻人未知的事物。只有在中老年市民的记忆中才能看到,它当年是何种的诙谐、幽默,并因此谱写了曾经的辉煌。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仇炳堂身着唐装来捧场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的说书人是汤晓芳,穿着新定制的长袍,他评讲的是《七侠五义》片段“大战邓家堡”。在此之前,他已有20多年没说评书了。但从今年起,他在电台终于有了一块云南评书的阵地。这些天,他一直在医院输液,昨日的请假并没有获得医生的批准,这位60多岁的老人是自己偷跑出来的,“爬我也要爬来。”老人的执着,除了省图书馆给予的这次难得的机会,还跟他的老师仇炳堂热心张罗这次活动有关。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仇炳堂是目前云南仅有的两位“云南评书”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之一。上月初,这位老人单薄的身影出现在晚报记者的办公室,他送来了自己推荐汤晓芳的稿件。“我年近八旬,能不能上电台讲播都无所谓了,但只要晓芳讲下去,我相信一定能引来云南评书的继承人,我也将含笑九泉。”汤晓芳告诉记者,老人还专门邀请了很多老说书人参加这次活动。昨日下午,仇炳堂特意穿上了朱红色的唐装,站在图书馆楼梯旁等候来宾。 内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50多位市民现场听说书 tujian.org
下午到场的听众有将近50人,开场后陆续增加,最多时有六七十人。听众的年龄也比较平均,有被家长带进来的几岁孩子,有感到好奇进来尝鲜的年轻人,还有感受过去记忆的中年人和头发花白的老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现场一位带着孩子来听评书的妈妈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人都喜欢听评书,“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我们讲故事,喜欢听相声,带他来听听现场评书,多学点东西。”听过不少各地评书的评书爱好者王老先生则说:“我听过很多现场评书,今天听的这个也很不错,毕竟是用云南方言讲述,比较贴近群众,很有吸引力。现在就该传承这种活动,说得真是太好了。”从省外大学毕业回昆的小朱,在省图书馆无意中看到了这个消息,从来没听说过云南评书的他也坐了进来。结束时,他告诉记者,感觉很不错,以后有机会他还会听。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但正如一对中年夫妇的感叹,他们已经有20多年没听云南评书了,大多数年轻人就跟小朱一样,根本不知道云南还有这样的评书。云南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曲艺作家黄海源不无心酸地说,云南评书的衰落,不怪别人,怪自己,“任何艺术没跟上时代,脱离生活、脱离青年,就只能没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罗南疆 实习生 周红萍 (春城晚报) copyright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退休老师街头呼吁保护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昨日,长春小学退休老师黄列宁把自己操办的昆明市流动博物馆带到人民路,通过文字介绍、图片展览及讲解的方式,突出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增强和呼吁市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本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在昆明市博物馆倡议下,2005年,黄列宁率先推出了昆明市流动博物馆。昨天,这个流动博物馆用制作精美的文字和图片形式,在人民路路段展出了昆明市惠光寺塔、常乐寺塔、石龙坝水电站、石寨山古墓群、聂耳墓等24处文物,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流动博物馆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退休老师马恩齐路过时驻足观看,他说:“这种形式很好,可以让大家增长知识和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不用买门票。” tujian.org
黄老师告诉记者,他的流动博物馆创办以来,参观者已达数十万人次,除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外,平时还深入社区、机关、学校等地,为科普、禁毒防艾、节能减排、新昆明建设等公益事业鼓与呼,以提高市民文明、文化素质,热爱和共同建设好家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记者 周平洋 (春城晚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