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笔记本生产线内迁真相:抢食大陆市场 |
2009-05-05 |
|
2006-1-25 16:18:00 文/纪亮 出处:法人 “2006年中国大陆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台湾MIC (资讯市场情报中心)岁末年初的报告一出台,便引起了业内的空前关注。
台湾为全球笔记型电脑主要的生产基地,总出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而广达、华硕、宏基这些响亮的品牌均为台湾主要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商,此外还有许多商家专门替IBM、康柏等国际大厂加工。在2005年底,台湾12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厂全部都在大陆建立了生产基地,像仁和、志宝、大众等厂家更是将全部的生产能力都转移到了大陆。MIC称,2006年台湾厂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将占全球总数的70%,而目前岛内厂商的生产能力已经有95%以上转移到了大陆。如此一来,大陆便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台湾的笔记本电脑最大产地的地位。
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线的大举内迁,究竟意欲何为呢?
内迁,以成本之名
在台湾IT界,大众电脑被戏称为“搬迁钉子户”。与其他品牌的纷纷出走大陆不同,大众电脑始终保留着在岛内的主力生产线。曾经供职于大众电脑集团研究部门的倪先生告诉《法人》,大众虽然从2001年起就开始在苏州工业园发展生产基地,但是主力出货的生产线仍然保留在岛内,目的是想另辟蹊径谋求发展。“但是结果显而易见,非常不理想。”
大众电脑副总经理李德荣的话更为明了:“这些年来大众电脑尽量配合政府政策把企业留在台湾,但是周边产业早已转移到大陆,加上劳动成本高,企业困守台湾,结果是亏损连连。将制造基地迁往大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显然,劳动力和生产成本更低廉的大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更为有利的。
大众的阵地最终还是没有坚守住。2005年9月,大众电脑的最后一条代工生产线由岛内迁到苏州工业园。就此倪先生对《法人》表示,巨大的成本压力使得大众不得不与其他的企业一样踏上西迁之路。“简总(台湾大众电脑董事长简明仁)还是走出了这一步。”而此前大众的笔记本电脑业务已经连续两年亏损,董事长简明仁公开表示:“亏损的最大原因就是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西移速度太慢。”
对于台湾投资商来说,大陆市场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高速增长、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以及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是促使台商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踊跃投资的主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陆的投资环境已优于台湾,不仅土地、工资、市场等条件大大优于台湾,就连基础设施和行政效率也超过台湾。
华硕电脑中国总经理徐世明接受台湾岛内媒体采访时指出,台湾到今天实际上已经没有理由容纳太多的高科技制造业,转移到大陆来是台商必须要做的选择。从笔记本电脑产业来说,台湾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要保住目前的份额并继续扩大,以台湾的有限资源基本已到了极限。
成本是台商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大陆确实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低成本物力和人力。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的内迁无一不是打的“降低成本”的旗号。大陆以成本的优势成为台湾笔记本厂商的最佳选择。
“熄灯号”奏响?
企业将西迁看成了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台湾IT业界对此却并不乐观。《法人》从倪先生处了解到,台湾业内对于大众的生产线内迁几乎都持悲观态度,认为台湾的笔记本产业在岛内就此将偃旗息鼓。而台湾《联合报》更是以《笔记计算机,台湾吹熄灯号》为题,撰文指出生产线的内迁,将导致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阵地的继续丧失,将制造业的优势让与大陆。
而台湾“经济部”更有人士悲观的认为,自2001年台湾放开高科技电子产业对大陆投资之后,使得支柱产业出走显现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将“危及台湾本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未定”,“对长久发展极为不利”。
难道笔记本生产线的内迁真的是吹响了台湾笔记本电脑产业的“熄灯号”?
根据台湾MIC的数据统计显示,近七年来台湾笔记本产业的出货量、市场占有率和产量总值每年都有大幅增长,非但没有吹“熄灯号”的迹象,反而大肆的扩张全球市场的占有量,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而西迁后的笔记本生产线,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具备许多困守岛内不可能具有的优势。借助大陆的优势,腰杆似乎更硬了。
尽管现在大陆的上海、苏州和昆山等地聚集了台湾笔记本厂商几乎全部的生产能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产业核心的技术开发和企业营销却是一片空白。台北电脑商业同业公会副总干事张笠的话耐人寻味:“在大众生产线内迁后,岛内企业将主要负责相关营销和研发”。业内人士指出,生产能力的内迁并不是整个产业的迁移,尽管目前大陆的笔记本电脑生产能力已经超过台湾,但并不意味着大陆的笔记本产业超过了台湾。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一位政府工作人员也向《法人》透露,笔记本产业仍是台湾的电子工业支柱,所谓的“熄灯号”仅仅是对岛内的生产能力而言。
台商不同寻常的内迁举动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一位IT分析人士向《法人》表示了:“产业转移的标志是核心技术的转移,而在台湾厂商的西迁上根本看不到这方面的迹象”。该分析人士还说,内地笔记本产业近年来一直处于低谷,基本上进入了冬眠期,台商的迁移行动看似将带动内地产业的发展,但更像是利用大陆的资源优势抢占市场份额。“这可不像是‘熄灯号’,更像是‘战鼓擂’!”
威盛大中国区行销总监郑永健认为,“台湾研发、大陆制造”应是一段时间内两岸的分工生产新模式。而大陆笔记本电脑制造业的崛起不但不会影响台湾在产业中的地位,反而有助于其向更高的形态转移。“我们看重的除了大陆的成本优势之外,还有每年超过20%的市场增长速度。”明基北京地区的一位代理商对《法人》说。
杀机暗藏的“互惠互利”
根据苏州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2005年苏州笔记本电脑年产量达到1500万台,约占全球笔记本电脑总量的25%。对于政府而言,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据。巨大的产值将促进地方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并且内地笔记本厂商也将由于就近提货的成本降低而受益于台湾笔记本代工厂生产线的内迁。对于台商,一方面减轻了成本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上层客户如康柏、IBM等方面的内地出货要求,看似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合作。
但事情往往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国内笔记本产品的研发能力差一直是不争的事实。代工工厂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研发和生产工作,台湾生产线的内迁,目的肯定不会是帮助国产品牌发展壮大,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台湾厂商看上的是国内笔记本市场的江山。台湾“经济部长”林信义公开表示,台商赴大陆投资,是台湾发展全球高附加值制造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环。笔记本生产能力的全部内迁,将更有利于台湾企业发展和抢占大陆市场。
经过了几年前群雄逐鹿的纷争,大陆的笔记本上已经完成了重新洗牌的过程,许多品牌败走麦城销声匿迹,大多数内地品牌开始“冬眠”,基本上形成了DELL、IBM、康柏为代表的洋品牌,明基、华硕、宏基为代表的台系品牌和联想、神州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三足鼎立的局面。2006年成为了业内公认的重新划分市场的重要年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台湾笔记本代工工厂的内迁的用意就更为值得关注了。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笔记本市场的销量达到了264.1万台,按照10000RMB/台计算,有近300亿元的市场,而2006年销量还将大幅增长。如此巨大的奶酪自然是每一个厂家都不愿放过的。按照现在的市场主流配置,一台采用Pentium M 740为CPU的笔记本电脑,采用二代SONOMA平台,15.4英寸WXGA型显示屏,256MB DDR333内存,DVD刻录光驱,60G5400转硬盘,预装XP,其出厂成本价大约为900美元。
目前台系笔记本电脑除宏基、华硕、明基等知名品牌之外,大多是代工企业,而大众、仁宝、英业达等企业已经具备了发展自主品牌的实力,内迁大陆使得成本进一步降低,为发展品牌、摆脱代工之路创造了机会。尽管这些企业对外一致表示代工仍然是目前的主流,但是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对大陆市场的进一步熟悉,这些企业很难在巨大的利润诱惑前安分守己。这场互惠互利的合作,显得杀机四伏。毕竟这些企业一旦踏入大陆笔记本市场争夺的领域,由于自身的生产和研发优势,将具有比国内企业更强的生命力。
台湾笔记本生产线的内迁在2005年全面完成,但绝非向台湾媒体宣扬的那样是岛内笔记本产业的鸣金退兵,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台湾厂商们显然有自己的算盘。混乱的国内笔记本市场刚刚开始稳定,台湾代工厂家的入局旁观为新的变化埋下了伏笔。对于2006年的内地笔记本电脑企业而言,是福是祸尚不得而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