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拍即合 再拍而散 捷若惊鸿 逝如流星 |
2009-05-05 |
|
2006-1-25 10:30:00 文/姜美芝 出处:搜狐IT 按照雅虎和新浪的解释,“‘一拍’取意成语‘一拍即合’,寓意全新的拍卖平台中买家、卖家双方之间的交易轻松顺畅,‘一拍即合’的网上交易体验。”
但在业界流传的,“一拍”却是意指双方未经三思,一见而钟情。
事实也是,新婚方才燕尔,密年刚刚结束,一拍网上却已高悬“深情谢幕”的字样。别人总是一见钟情,别而失乐。雅虎和新浪却能做到见之钟情,别而深情。真是羡煞我辈凡夫俗子啊!
据媒体报道,国内北京巨头阿里巴巴已经出北京证实,其已收购了新浪持有的一拍33%的股权,从而100%拥有了一拍。年后,淘宝将关闭一拍。日前,一拍网登出公告称,即日起停止用户注册、停止上传新商品、停止BBS发帖及回复、停止所有商品的拍卖,所有网上交易停止。
这意味着雅虎和新浪就此一拍两散了。
但是,鉴于一拍网自2004年成立,至今不足两年。其生命周期之短,实在有负雅虎和新浪两大互联网巨头,也让业界眼镜满地,无语仰对苍穹。一拍网的人生历程,真可谓捷若惊鸿,逝如流星啊。
难怪,有朋友戏言,一拍网其实不是“一拍即合”的网上交易体验,而是雅虎和新浪“一拍即合”的一见钟情。
其实,双方之所以如此快速地走到一起,无疑是对C2C市场前景的看好。回想当年,易趣作为国内C2C市场的老大,携eBay资本实力狂飙突进,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而淘宝网虽是后生晚辈,也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北京对如此市场,正受困于赢利模式单调之苦的雅虎和新浪,一拍即合,由是走上了C2C市场的贼船,成了一条线上的两个蚂蚱。
笔者估计,双方当初牵手时,肯定是踌躇满志,意得志满。想想也是,已雅虎的国际背景和新浪的本土优势,无论是技术、资本还是人力资源,都是得天独厚,按照双方的设想,那是想不成功都难啊。但是,在淘宝和易趣两大巨头的阴影下,一拍要想出头真比登天还难。前不久笔者曾提出一个观点,那就是以目前国内互联网发展的程度,同一个业务领域,最多也就能存活两家企业。而像一拍这样的主,虽贵为C2C市场的季军,却是不值几个大洋的。据说,当初雅虎中国并入阿里巴巴时,一拍就未曾获得角色定位,甚至连配角都不是。
当前,虽然阿里巴巴方面还没透露交易的金额,但就淘宝宣称的,一拍对于其意义不大来看,新浪很难获得满意的价位。其实,价位再高,也难以弥补新浪的心灵创伤。据有关方面披露,新浪对于此番合作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值,甚至把其门户庞大的用户群导向一拍,可谓用心良苦。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这话用在新浪身上再贴切不过了。其实,也难怪新浪如此用心,像搜狐、网易等门户,除了传统业务,都开辟了不少新的业务模式,并且屡有斩获,惟有新浪却始终在门户上折腾,鲜见在其他领域的作为。而这无疑也是新浪所不愿面对的,因而对于与雅虎在一拍上的合作,看得如此之重,也就可以理解了。
让新浪心酸的是,曾经的两个蚂蚱却不能同甘苦,共进退。雅虎在放手雅虎中国后,哪有心思顾及新浪的感受啊,紧接着就把一拍也甩给了阿里巴巴。对于拥有淘宝的阿里巴巴,新浪一下子就跌入了极其被动的境地,毕竟一拍对阿里巴巴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要说2005年IT界最风光的人是马云,2006年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意外。记得去年第五届西湖论剑时,笔者曾写过一篇《西湖论剑见证五大掌门功力》的文章,文章曾指出马云无论是资历还是资本,都属于小字辈,不足以坐上“中神通”的老大之位。然而,格局的演变却一再让笔者难堪,杨志远为马云扶鞍,汪延却是连扶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让马云一篓子全包圆了。
点开一拍网,随着一帘触目的红色帷幕拉拢,“深情谢幕”的字样令初次见到的人不免心惊。其实,熟悉一拍的人不会感到意外,这已经是一拍第二次谢幕了。而从阿里巴巴的角度而言,更不用奇怪,因为雅虎中国也是先谢幕又重新开张的。
就像一拍网上的“闭幕辞”所言,“2006年1月23日,一拍网开始走向最后的结尾篇章,自此开始,一拍将与数百万用户挥手告别。不过我们只是很短的分别,因为我们很快会继续相逢在我们已经很熟悉的淘宝。”
而对马云来说,这更正常不过了,失败原本就是成功之母。能从北京落拓回乡,又能强势杀回,从谢幕到开幕,对他来说已很正常。何况,这一次是为雅虎和新浪谢幕,之于他,只不过多搞一次开幕而已。
不已成败论英雄的话,笔者在国内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盛大的陈天桥,一个就是阿里的马云。陈天桥敢于在网游上北京,放弃一个季度上亿元的营收;马云居然让雅虎中国关门,短短几个月内便为“3721”、“一搜”和“一拍”立了牌坊。
中医说的好,没事闹个小病小灾的,是好事,以防大患临头;但是小病小灾不能太多,否则积恶至心,则无可救药了。对阿里巴巴来说,个别品牌谢幕是好事,为了品牌的统一。但千万别成了习惯,最终临到自己身上,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呵呵,开个玩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