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牵线中印建软件航母 微软低调介入 |
2009-05-05 |
|
2005-3-9 9:11:00 文/徐志斌 出处:新浪科技 一项庞大的合作计划摆在了中国与印度两国软件企业面前。
按照计划,在不远的将来,中印将共同组建一家员工数超过1万人规模、年营收最少在4亿美金左右的超级合资软件公司。这个设想一旦变成现实,国内第一大软件企业也将浮出水面,并将开始抢夺有着200亿美元规模的美国离岸外包业务。
来自发改委人士的消息说,目前相关谈判已经在进行当中。国内数家实力强劲的软件出口基地对此表现积极,而印度四大软件巨头也流露了浓厚的兴趣。两国产业间已经草签了3份会议纪要。
在这一合作计划中,微软的身影也在其中浮现。知情人士透露,微软有意促成合作,或将直接介入合作项目,直接重金投入也是其考虑的方式之一。
微软介入或与62亿承诺相关
在相关谈判和合作中,微软尽管低调却引人注意。
有熟知谈判进展的知情人士透露,微软谈判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甚至,他们对于合资企业的设想也非常感兴趣,不排除最终直接投资进入的可能。
消息显示,做桥梁的是“国家发改委-微软合作办公室”,而考虑直接介入或许与2002年间微软与中国政府签署的那份高达62亿人民币的备忘录有关。
“微软可能要以资金投入,不投入对他没价值。在新公司组建之后,微软会将部分外包业务释放到这家公司来”。该人士表示。
在备忘录的执行中,来自软件外包领域的增长缓慢,一直影响着进程。2004年4月6日,微软大中华区CEO陈永正也曾就这一情况做出说明。
当时的记录显示,微软原定计划在3年内完成价值达50亿人民币硬件出口的目标,这一目标在2003年时就已经提前完成。
但陈永正亦公开承认,微软在外包领域的承诺执行要慢一些。尽管他认为,外包业务迟滞这与国内软件企业大部分没有通过部分认证有关,但在剩余的12亿人民币承诺中,外包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部分不尽快完成,影响着微软在中国的形象,及获得更大的市场。
陈永正当时表示,预计在2到3年内,这一领域的承诺也将顺利完成。按照时间推算,2006年4月前后,微软最早有望宣布完成在外包领域的执行进程,甚或公开宣布备忘录全面完成。这一时间,正与中印合资企业的进程不谋而合。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微软究竟以何种形式介入,尚处在谈判进程中,也不排除其他可能。但“现在的焦点都在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任何一个公司不敢忽视中国市场,微软再像以前一样只卖产品是不可能的,只能本地化。”
印度四大软件巨头暗争
按照乐观估计,合资企业预计将在一年后成立。而它在印度的合作伙伴,极有可能是印度四大软件巨头之一。
知情人士介绍,发改委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为依托,组成了中印项目合作办公室,专门运作此事。在有这一设想之后,合作办公室开始与印度四大软件之一进行接触,很快就得到了对方的热情回应,并坐到了谈判桌前。消息很快在印度业界传出,另外三大软件企业也随即与办公室进行了接触。
“现在各家都在谈,主要是看谁的出价更高,投入的资源更大。”知情人士透露。不过,这一出价并非单指资金,“中国方面希望获得的资源是印方如何帮助中国软件实现欧美市场的突破,和如何帮助中国软件产业在软件质量控制、人才培训方面取得突破。”
2月26、27日,中国-印度首届软件峰会在北京召开。在此次峰会上,印度四大软件企业聚齐北京。知情人士透露,除去与中国同行交流外,考察市场也是主因之一。
令印度软件企业感兴趣的是,中国软件市场本身的容量,和跨国公司不断将业务转移到中国的趋势。“在日本,我们最大的20家客户当中,有15家都对中国市场感兴趣,所以等于应我们客户的邀请看看在中国有什么样的软件发展机会。”印度第三大软件企业,威普罗(Wipro)首席战略官Sudip Nandy和中日运营总监Masaki Nagao如此表示。印度第二大软件出口商Infosys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官James Lin也透露,对于中国市场,从董事长到总裁几乎是川流不息来探讨相关发展问题。
“印度软件产业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在他们看来,中国是未来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因此,印度也希望能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软件市场占有更有利的位置”。2004年十月前后,国家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以及北京科委、软件园等组织一批官员前去印度考察。之后独家刊登在新浪网上的系列考察报告中披露了这一观点。报告认为,印度希望将部分低端外包业务释放给中国,共同组成外包产业链。
在国内,与印度软件产业合作的设想,也引起了企业关注。消息显示,国内数家软件出口基地,和软件园将是此次合作的主力。目前,中印项目合作办公室就设立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而天津、西安两地的软件园也趁中印软件峰会之机,组团来京与印方进行接触。
“全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有11个(全国有几十个软件园,但被命名为基地的有11个),同时还被命名为软件出口基地的共有6个。其中大部分都对这个感兴趣,有些也在考虑出资参与企业组建。”
根据介绍,谈判中,中方希望能够控股,“但由于要引进印度企业,可能需要做出让步,因此,谈判中什么情况都在谈。还暂时不能确定”。可以肯定的是,“中方已经和4大印度企业草签了3份会议纪要”。
切割350亿美元蛋糕
计划中,合资企业的规模将至少在1万到1万5千人左右的规模,这将比国内任何一家软件都要庞大的多。在国内,即使排名前列的用友和东软,员工人数在快速增长后也不过在4千人左右。
但一开始,这家企业不会迅速膨胀。知情人士介绍说,成立初,企业仍将以几百人的规模起步。
“它主要是面向美国、欧洲市场的软件外包业务,同时承接部分来自印方转包的业务”。
发改委撰写的报告显示,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占全球软件与IT外包产业总量的40% 。2003年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为2000亿美元,其中离岸部分为总量的10%达到200亿美元。在这200亿美元中,60%就被印度切走。
预测到2007年财政年度,美国软件与IT外包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将达到3000亿美元,其中离岸份额将升至24%,离岸外包花费接近700亿美元。印方认为,届时印度可以得到其中50%的份额,即350亿美元。
而目前,中国软件外包业务主要来自日本。不过,由于日本离岸软件外包兴起的时间比美国晚,仍停留在软件详细设计与代码转换阶段,基于IT的服务及业务流程离岸外包尚未真正开始,离岸外包总规模只占日本软件服务市场的不足1%,已经顺利开展了软件外包的日本有代表性企业也不过只有50多家。
因此,尽管中国获得的份额超过了50%,但截止2003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离岸外包总量也不过为4.45亿美元。到了2004年年底,中国全年的软件出口金额也仅为2亿美元。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中国软件企业对于美国外包市场的渴望。
“就是用中国增长的市场,来换取印度的成功经验。而这个大型公司一旦成立,国内就会陆续跟风。” 知情人士认为,这给国内软件产业所带来的,除了印方的经验(软件质量控制、拓展欧美市场的经验、人才培训等),更重要的还在于观念的刷新。甚至,在这家合资企业的催合和带动之下,国内软件企业也有望掀起相互兼并、重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发改委在推动这件事情,类似想法有不少地方政府也在推动。此间深圳市政府就在力促本地软件企业和印度软件企业交流。
发改委设想传出后,也引起了国内企业的关注。中印软件峰会上,中软集团内专事软件外包业务的中软资源总经理严隽珏透露,中软“可能与一家印度企业合并成为一家合资公司,利用他的高中端人才以及培训机构来提高(业务),也可能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收购一家印度企业,吸纳一些印度员工进入。”“中软在这方面的合作会加快步伐,也会全方位开始一些合作。”
有软件园相关人士则认为,中印两国软件产业合作,会在2到3年之内呈汹涌之势,无可阻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