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标准制定模式存在风险 企业应是主角 |
2009-05-05 |
|
2005-2-4 10:24:00 文/滕兴才 赵雪 出处:中国青年报 2002年开始,中国实施的标准战略,正在因为浓厚的政府背景受到专家们的质疑。
中国现在这种“政府牵头、企业联盟实施”的标准制定方式并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咨询机构计世资讯副总经理李方日前表示。他说:“正确的模式应该是让市场说话,根据市场规律,企业自发联盟。”
李方认为,虽然我国现阶段企业自身的规模与研发力量普遍还比较弱,所以政府的推动还是必需的,但是,“政府推动关键是要找好点,不能一哄而上,要找到突破口”。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房庆也认为:“政府管理的好处是影响大,可以让标准带有普遍性,推广力度比较大。但是,由政府制定标准又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如企业灵敏,往往会导致标准被企业真正接受的程度不高。这导致了我国目前很多已有标准执行的效果并不好,缺乏真正的市场应用。这还造成‘没有标准的时候很多企业在等标准,有标准的时候很多企业反而不想用标准’的怪现象。”
房庆还认为,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该在研究人员、企业使用人员以及社会等多方之间形成共识,“只停留在研究人员认为好的层面,不能市场化,标准就会失去意义”。
据房庆介绍,发达国家的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很多。其内部制定的标准每个成员都会遵守,这种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方式使企业得到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AVS)标准工作组秘书长黄铁军也认为:“政府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宏观决策方面。政府可以提出哪些领域和方面需要有中国自己的标准。研发力量,包括大学、企业、研究院等应该分析政府的建议。然后再由企业组织起来做标准。”他特别强调,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标准的制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