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黄光裕:18年净赚16亿 高招导演国美上市
2009-05-05
2004-10-13 9:41:00 文/ 出处:赛迪网   巧妙应用资本杠杆,“中国沃尔玛”迅速做大。国美黄光裕登顶胡润富豪榜,表明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无穷活力。   2004年的胡润版百富榜的首名席位,在新旧两种经济之间展开。以上海盛大陈天桥、网易丁磊为首的IT经济新秀咄咄逼人,携2003年之余威,挑战着以荣智健、鲁冠球为代表的老一代民营资本家。   竞争的结果是传统经济获胜,但是,最大的赢家并不是荣氏,而是国美电器的创始人黄光裕。在10月12日揭晓的2004胡润百富榜,年仅35岁的国美电器老板黄光裕以105亿元人民币的身家登上中国内地首富的宝座。第二名是盛大创始人陈天桥,第三名为荣智健。   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 18年创业净赚16亿   1985年,当时只有17岁的汕头少年黄光裕(又名黄俊烈)与他的哥哥一道,身揣4000元钱从家乡北上,到内蒙古一带做贸易。一年后,两兄弟一起来京,用3万元的贷款在珠市口一家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电器店开始经销家用电器,并在1987年1月1日首次打出“国美电器”的招牌。   十多年前,黄光裕还是个普通的生意人。和其他千千万万个生意人一样,起早贪黑打理着店面,留神不要把买卖做亏了。他那个开在北京珠市口的小店,原是卖北京的,干了半年老是亏本,只好改行卖电器。对于这段历史,黄光裕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但国美是中国商业界的奇葩,它扎根于大型的人口消费市场,它对消费者的价格倾向有着深刻的认识。国美的出现给市场带来了实惠,低价战略又国美和黄光裕变得十分另类。18年国美创业,黄光裕净赚了近16亿。   它把彩电的价格降得比一般商场的价格低了几百元,一天内的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它从北京打到天津,又从天津杀到上海,旋即挺进成都,老百姓大清早起来排队挤破门槛,这在我们这个市场经济的时代几乎无法想象。说起国美的成功,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阐述,,然而黄光裕个人觉得,创业得意之笔只有一处:“坚持零售,薄利多销”。   国美一路拼杀,一路洗牌。它建在哪里,哪里的电器市场平衡格局就被破坏,哪里的电器就会出现竞争性降价局面。2003年,国美进军北京深圳,一年下来,当地有三百多家中小电器零售商由于抵制不了国美持续降价的压力,关门歇业。电器的价格也比2002年低了10%~15%。   商业理论落后于商业实践,外界一时间还无法解释“国美现象”的成因。但国美模式真正的注解在于企业规模。黄光裕计划,到2005年,国美要包揽家电市场20%的市场份额。这还不够,黄光裕还说,国美下一个目标是东南亚,再下一个目标是全世界——国美要做中国的沃尔玛。   黄氏可能不是中国民营经济野心最大的资本家,但肯定不是最小的。   资本前奏国美造势   黄光裕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擅长造势。其实,与苏宁、三联一样,国美成功的核心,无非是以最残酷的方式拼命挤压上游厂家的利润,从而“让利”于消费者,大大地扩大名气、扩大销售额、扩大盈利额。   中国的民间企业集团,在打通资本链和产业链之后,当然也有打造实力足以媲美跨国大企业集团。可是像黄光裕这样有坚实产业支撑和丰富财务知识的“富豪”,还是第一次出现。以前类似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资本链上“白手起家”完成原始积累。   黄光裕吸引国际资本战略投资者的是——稳定的现金流和快速增长的中国家电零售业市场霸主地位,他不用依靠脆弱的“券商—银行—信托”这种金融链条筹集周转现金,因而也不受国内整顿金融秩序的影响。   国美的秘密在于应收帐款和现金流控制。一般地说,大型电器零售企业,有巨大的现金流,零售企业还索要上游电器供应商进场费、返点费、店庆费等等,并普遍压上游电器供应商三个月以上的货款。零售企业有机会通过挪用流动资金,提供供应产业扩大与资本运作所需要的运作资金,甚至成为产业资本。国美扩大规模的思路,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如出一辙。   发展到今天,国美也面临新的挑战。从大的经济环境来说,中国加入WTO以后,零售业的市场开放迫在眉睫,国际零售巨头已在中国跑马圈地,国美与这些大的国际商业资本贴身肉搏之前,最明智的做法,无疑是在短时间内苦练内功。   国美追求的扩张效果是一种经营领域上的“大而全”、销售网络的“广而密”,核心竞争力在于数量,而不是质量。但是有识之士也提醒,“大”不等于强,“大”不等于“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得到各个运作环节成熟、协调的配合才能凝练出来的。如果扩张过速,管理体系、经营理念、人才素质等方面跟不上,那么销售网络就很难产生应有的效率。   国美的股权结构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权被国美的创始人黄光裕兄弟把持,对管理革新和经理层没有直接的激励作用。   2003年10月,也就是黄光裕名列03年胡润富豪榜27名的时候,他再度出山整治国美。黄光裕将销售网络南北分治、采购与销售业务彻底分离,将公司管理层下移。此后,国美计划在2003年分店总数达到200家,重点圈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并启动二级市场。销售规模同比翻一番,冲击200亿元大关。   对自己主持的这次改革,黄光裕很是得意。他说:“将管理人才送到一线,将采购与销售两块分离,是此次改革的核心。我认为在管理模式上,我们有很大的创新。”   左右手互倒演绎上市高招   国美上市的运作再次印证了黄光裕善于出奇制胜的商业风格。在竞争对手苏宁电器IPO申请获得正式通过仅仅6周之后,探索上市路长达3年的国美电器借壳上市也终于尘埃落定。   2004年6月7日,国美电器正式向外界宣布,中国鹏润集团将斥资88亿元人民币,收购国美电器65%的股权。将国美2.4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以8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鹏润,黄光裕做了一笔可能是其一生中最赚钱的生意。   更值得外界关注的是,尽管此次交易涉及巨资88亿元,中国鹏润却并不需要支付任何“真金白银”——中国鹏润是通过收购OceanTown公司的全部已发行股份,进而控制后者所持有的国美电器65%的股权,而中国鹏润与OceanTown的实际控制权都掌握在黄光裕手中。   这笔交易相当于把黄光裕个人“左边口袋里的资源转移到右边口袋”,而且转移过程中带有资本增值,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黄光裕将国美电器在其手中的两个企业之间“倒卖”了一下,不但使其价值增加了近四十倍,而且还顺利实现了国美电器的借壳上市。黄自身的财富指数达到百亿,一举奠定04年富豪榜头名的地位。   原本掌控中国鹏润66.9%股份及OceanTown公司100%股权的黄光裕,对“国美电器”的股权掌控力度上升到了74.9%,而这一数字离香港联交所限定个人股东持股数最高75%的上限,只差了0.1个百分点。   通过控制二级市场股价、缩股及精确设定持股比例等方法,黄光裕成功绕过了香港交易所新的《上市规则》、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商务部零售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65%等重重政策关卡后,成功完成了以小博大,使一个市值只有2亿多港币的上市公司掏出83亿港币收购了母公司,在整个亚太领域的投资者面前导演了一出好戏。   盘活产业链效法德隆系   营销起家的黄光裕对资本运营也很在行。1988年,黄光裕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总资产约50亿元。鹏润投资下属企业是国美电器、鹏润地产、鹏泰投资。   鹏润投资以1.35亿港元完成对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74.5%的股份的收购,将鹏润北京的一部分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并将其更名为中国鹏润集团(鹏润地产)。“鹏润将开发两个大的楼盘,一个100万平方米,一个30万平方米。此外我们还准备了一些中小楼盘”。   黄光裕喜欢“不务正业”。鹏泰投资公司又收购了宁城老窖,“要做白酒是肯定的,但还没定下是不是当作一个主要产业去做。”黄光裕说,“买东西要在价格低的时候,卖东西要在价高的时候,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按照一般的思路,接下来黄光裕将会从贩卖商品升华到“转卖企业壳”的重要阶段,加速圈地圈钱。国美模式效法德隆系运作,中国鹏润类似德隆三驾马车,黄氏兄弟则很可能变身为大陆市场第二个“唐氏兄弟”。   黄光裕当然明白其中的关窍和风险。国美连锁经营资金来源稳定,成本低廉,没有监管,透支的诱惑力很大。这种资金的放大效果很通俗:零售商人为地扩大进货量,压供应商的货款,再以平于甚至低于进货价的价格进行促销,迅速扩大销售额,再通过集团内部财务调整,使其中一部分店面与子公司销售额和利润长期持续快速扩大,而用另一部分店面与子公司承担这部分亏损。   旧的店面如果通过抵押贷款再获得一部分资金,就可以和企业自身的资金汇集在一起去开设新的店面。只要有新的资金能源源不断地通过市场回流,来偿还拖欠供货商的前期货款,表面繁荣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如火如荼的销售业绩会形成资源集聚效应,迫使上游供应商做更大的折扣让步。国美开辟更多的门店和吸引国际战略投资者投入更多的战略资金,迅速实现行业垄断。这种企业产业自我发展模式,如果能够顺利结合资本市场,资金链似乎永远不会破裂。   但是泡沫发展始终存在信用风险。企业内部的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超过了资本市场套现能力的支持范围;企业不能无限制地挤压上游供货商的利润空间,否则会引起地震,哪怕是一次小小的银行催款,都能引发信托业务的彻底崩盘。   由此看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如何有效克服“资本饥渴”,拒绝商业诱惑,并成熟地控制投资节奏,踩对宏观调控的节拍,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保持财富地位的必要修炼。
     相关链接
    ·戴尔PC预装搜索工具 被指为间谍软件
    ·微软MSN将推出购物门户网站 1 1将等于3
    ·尼康数码相机消费者遭遇天价维修
    ·惠普员工窃取30万美元设备 eBay上销赃
    ·Google遭版权问题 美网站诉其非法显示图
    ·惠普数码相机将退出亚太,产品开始下架
    ·微软每年将邀请黑客对话 共同找出漏洞
    ·微软下一代OS新名招两家非盈利组织抗议
    ·CEO换角,诺基亚读懂信号了吗?
    ·美督促中加强专利权保护 称其损失惨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