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电脑信息业拓荒六年 杨伟强主导翻身 |
2009-05-05 |
|
2004-9-28 14:05:00 文/贾鹏雷 出处:计世网 搬家前一天,TCL数码电子事业部组织了一个简短的旧址告别仪式,每人简单说几句话。不知谁先开始掉的泪,结果一个个的都泪花婆娑。
一位在TCL电脑呆了六年的员工怕控制不住自己,没敢登台,偷眼看看旁边的总裁杨伟强,杨一贯似笑非笑的嘴角也抿了起来。
到今年,TCL开始做电脑整整6年。
不被推着走
2004年3月19日,根据战略需要,TCL集团将电脑等业务重组为数码电子事业本部,下辖家用、商用、笔记本、消费数码四大业务。对数码电子事业部总裁杨伟强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过去的几年中,有许多时候,杨伟强都有种被人推着走的感觉。
1998年,TCL开始筹划进入信息产业,杨伟强的名字也随之离开了家电圈,进入IT圈。新生的TCL电脑在次年便遇到了渠道难题。当时,TCL集团认为,TCL遍布全国的强大的彩电营销渠道是天然良港,电脑当然也要共享。几个月之后,杨伟强却发现,电脑的资金流的速度远远高过彩电,IT卖场的竞争远要比百货商场更起劲。“调整一次彩电的价格往往需要2~3个月,而电脑则是2~3周。”
2001年,杨伟强被推得更远。IT业不景气的大环境,让TCL电脑被迫采取了“P4战略”和“液晶大战”,销量迅速上升,但毛利率却急剧下滑。在TCL最“秀”的8月份,其实是最失控的时候,整整一个月,TCL并没有生产,只是在清理库存。
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伤痕,这件事情已经被TCL电脑的人有意无意地忘记了,但杨伟强却没有忘记。尽管付出了代价,却让杨伟强相信了TCL能够在某些市场发挥主导作用,“不再需要老是被人推着走。”
2002年对36岁的杨伟强来说,是理清头绪的一年。这一年,TCL电脑总销售量达到37.6万台,第一次在国内家用PC市场位列三甲。在此前后,杨伟强推动TCL完成了对翰林汇的收购,开始从全局着眼来补充TCL电脑的先天不足。
熟悉杨伟强的人都说,这几年,杨更沉得住气了,以前经常发火,而现在,更常见的是令人琢磨不透的似笑非笑的表情。“我们进入信息产业有点晚,跟当初做彩电一样,我们都是追赶者。”从被动的跟随到主动发起攻击,杨想从追赶者变成了一个主导者。
一荣俱荣
9月17日是TCL数码电子事业部的乔迁之日。包括华硕、七喜等友商、以及一些上游厂商和渠道商代表都到场。
杨伟强在会上发言时,有许多话似有所指,这也引起了台下的骚动,曾有三次掌声打断了他的发言。其中一次,杨说,IT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细分化时代,产品一定要具有创新价值,而不能单纯在价格上过文章,为了说明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可,他在PPT中对“2999”打了一把大叉。
还有一次,杨说,我们做PC,就要让产业链都发展。“让上游厂商感觉它的产品价值得到了发挥,让厂家增加毛利,让渠道有钱赚。”杨说,“有的人在抛弃渠道,而我们却要更加重视渠道。”
杨伟强博得满堂喝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渠道商说,杨第二句获得掌声的话,主要是说给从新加入TCL阵营的分销商而言。据说,在今年3~7月间,有一批一定数量的渠道商从联想转投TCL,包括一些笔记本电脑渠道商。
尽快获得这些新渠道的支持,不仅是TCL的长远考虑,也是为了缓解当务之急。4月份,TCL电脑销量达到67625台,此后三个月间保持着基本持平的销量,5月、6月、7月的销量分别是51237台、56365台、59863台。但是,当国内市场按照惯例进入一年中个人电脑销售最高峰的8月份时,TCL的个人电脑销售数量仅为39392台,较之前几个月份,最高降幅达41%,最低跌幅也有23%。
渠道凭什么跟定TCL?
这次秋季发布,TCL除了让商用机系列重新亮相,还推出了据说“在3C融合方面具有创新价值”的E-PC、影音娱乐PC锐翔A等。并且,还别出心裁的推出了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副品牌LIFE3。
杨伟强特别强调了“VCM联盟”(即Virtual Campus-network cluster with distributed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