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电称中国企业集体缺乏品牌意识 难获国际认同 |
2009-05-05 |
|
2004-9-22 10:55:00 文/Sherman 编译 出处:TOM科技 美国东部时间9月21日(北京时间9月22日)外电在当日发布报道称,对波导、海尔和联想这样的品牌而言,它们在中国大陆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想要成为全球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上述三家公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电称,随着近些年来外资的不断涌入,中国经济出现了飞速的增长。中国一些科技企业,也希望借助中国经济的腾飞迈入国际市场。例如,中国国内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波导就寄期望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联盟来进入国际市场;而海尔也正在以其迷你冰箱来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联想则希望借助其新的英文名称来吸引更多的计算机买主。
但专家就此指出,由于自身的质量问题,缺乏个性和品牌名称对海外用户而言缺乏吸引力,中国高科技产品品牌目前仍很难在国际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全球品牌顾问公司Interbrand亚太区首席执行官特伦斯·奥利弗指出,就拿中国无锡的小天鹅而言,其商标过于与三星品牌相似,这使得小天鹅很难在国际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他说:“就长期而言,为其它厂商生产贴牌产品将毫无利润可言。因为随时有人会以更低的价格和更优的质量提供更好的产品,而这时对一家没有品牌的厂商而言,它的市场角逐也就宣告彻底终结”。他说:“品牌无疑就是一种信誉保证,它能够保证企业源源不断的得到丰厚的利润”。
外电称,未来还具有角逐国际市场的中国大陆科技品牌还包括中兴通讯,华为,创维集团和康佳集团。但就是这些最好的中国品牌,也没有能够挤身《商业周刊》和Interbrand联合评选的2004年全球100佳品牌。除日本公司外,亚洲也仅仅只有韩国的三星电子入围其中。
华为公司执行副总裁许志军在周二举行的路透社亚洲科技峰会上就表示:“对华为和其它中国企业而言,在海外市场塑造品牌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过去,许多用户从来没有来过中国,仍然认为我们扎着马尾辫。为扩大企业的全球影响力,我们将不得不10倍的进行努力”。
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已纷纷选择与外国企业合作来躲避在海外市场打造自身品牌所需要的时间和财力。例如,中国电子业巨头TCL集团就选择了收购法国汤姆森旗下的电视产业和与阿尔卡特手机部门进行合作。而康佳集团也在近日表示,该公司目前也已接近完成类似的一宗交易。
对中国企业而言,塑造自身品牌和进行市场营销可能是一种强买强卖的行为。特伦斯·奥利弗指出,日本汽车制造厂每年用于塑造品牌的费用超过3亿美元之巨。而对中国企业而言,其市场竞争力就在于其低廉的成本。如果大搞品牌塑造,必定会使中国产品的成本大幅上升。全球知名的班恩顾问公司顾问汤姆·曼宁就指出:“目前只有少数中国高科技企业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中国的品牌时代已经到来”。目前,海尔的广告已出现在了全球许多重要的机场里。在过去的一年中,海尔先后投资了巴西制造厂和纽约市中心的总部,海尔已打算把该公司最新近的手机推向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
阿尔卡特亚太地区总裁Christian Reinaudo说:“我每天都对我的工程师们将,中国技术企业缺乏特性,也许这令它们在当前很难崛起,但在未来崛起将是毫无疑问的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