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综合性国家图鉴社)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吴
图片1 吴邦国,男,汉族,1941年7月生,
·政治人物:温家宝
·政治人物:胡锦涛
·科学人物:吴征镒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福布斯:杨致远可能被雅虎新CEO驱逐
2009-05-05
2009-2-27 9:25:44 文/新浪科技 出处:新浪科技 -->   导读:《福布斯》杂志网络版今天发表分析文章称,雅虎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可能将重组雅虎管理层,前任CEO杨致远继续留在雅虎可能给巴茨的工作带来不便,巴茨可能将杨致远完全赶出雅虎。  “雅虎酋长”  杨致远是雅虎的两个创始人之一。他执掌雅虎期间,拒绝了微软去年对雅虎提出的收购请求。随后美国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向雅虎董事会施压,要求杨致远下台。巴茨今年1月接任雅虎CEO,她很可能在本周宣布雅虎高管层重组计划。那么,她将如何“处置”杨致远?  目前杨致远仍然留在雅虎。在雅虎网站上,杨致远的照片就在巴茨的右边。他还出席了上月举行的雅虎第四季度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不过没有分析师向他提问)。  杨致远现在的头衔是“雅虎酋长”,这意味他对雅虎没有直接的经营责任,但鉴于杨致远身份的特殊性,如果他继续留在雅虎,很可能将不利于巴茨顺利执行公司管理层调整计划。雅虎管理层重组后,杨致远将在雅虎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很明晰。  给巴茨带来不便  美国硅谷战略和营销公司Sand Hill Group创始人之一M.R。兰加斯瓦米(M.R. Rangaswami)表示,如果一家公司创始人在职位被取代后依然留在该公司,“会引发内部管理的紧张状况”。  但杨致远留在雅虎的负面影响可能不会很大。美国猎头公司ChampionScott Partners总裁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表示,如果创始人兼CEO下台后担任董事长一职,并且该董事长会经常干预新任CEO的日常管理工作,这种情况对公司产生的危害最大。如果这位退位CEO做得更绝一点,则会事先安排自己一位亲信担任首席运营官等管理职务,并以此牵制新任CEO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已退位CEO就能继续获得对公司的控制权。  斯科特认为,具体到雅虎和杨致远而言,上面所说的各种不利因素都不存在,“目前杨致远既不担任雅虎董事长,也不负责日常运营。或许一些雅虎员工会找杨致远诉苦,但杨致远也帮不上什么忙。”  巴茨改革  美国投资公司Signal Hill分析师托德?格林沃尔德(Todd Greenwald)表示,无论巴茨今后如何“处置”杨致远,她都会尽快重组雅虎管理层。巴茨可能提拔忠于自己的新的管理人员,以替换那些忠心于杨致远和雅虎总裁苏珊?德克尔(Susan Decker)的高管。德克尔已经宣布,在协助巴茨完成雅虎新老CEO交接工作后,自己将辞去雅虎总裁一职。  巴茨很有可能进一步精简雅虎管理结构,比如整合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部门,结束雅虎多年来存在的各自为政、人浮于事现象。虽然杨致远也曾制定过公司结构精简措施,但巴茨可以在这方面走得更远。  总之,在当前美国及全球经济低迷大环境下,巴茨确实需要对雅虎管理层及业务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如此才能使雅虎东山再起。去年第四季度,雅虎净亏损达3.03亿美元,是该公司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宁弦)  相关报道:  雅虎重组计划将精简管理层减少副总人数  美知名博客预测雅虎管理层重组5大失意高管  消息称雅虎CEO下周将宣布管理层调整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相关链接
    ·戴尔PC预装搜索工具 被指为间谍软件
    ·微软MSN将推出购物门户网站 1 1将等于3
    ·尼康数码相机消费者遭遇天价维修
    ·惠普员工窃取30万美元设备 eBay上销赃
    ·Google遭版权问题 美网站诉其非法显示图
    ·惠普数码相机将退出亚太,产品开始下架
    ·微软每年将邀请黑客对话 共同找出漏洞
    ·微软下一代OS新名招两家非盈利组织抗议
    ·CEO换角,诺基亚读懂信号了吗?
    ·美督促中加强专利权保护 称其损失惨重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88202885-8028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甲38号西座10层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