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中图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中国图鉴社)官方网站

印象中国 国家礼仪 中国特色 国家记忆 全民学习 图文聚焦 中图消息 政策法规
国图工程 国礼系列 图鉴国情 图鉴国史 图解国学 合作单位 合作媒体 办事指南
图鉴精品 国礼品鉴 国情集萃 国史系列 国学精华 中图推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首页
当前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 中图社消息 > 行业消息 > IT新闻 >
   中图推荐
政治人物:胡
胡锦涛,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国共
·政治人物:胡锦涛
·政治人物:吴邦国
·政治人物:温家宝
中国特色总网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50%暴利催山寨平板北上 售价仅为行货一半
2009-05-05
2008-9-25 10:09:08 文/北京商报 出处:北京商报   京城已有销售 被指难以撼动主流品牌  被业内担心会对正规平板电视品牌构成威胁的“山寨平板”已悄然出现在京城市场。由于“山寨平板”多数为非法,所以在正规渠道很难寻觅它们的踪影,只能在一些二手电器市场及远郊区县找到。  由于有过“山寨手机”覆灭正规手机品牌的先例,业内普遍担心,“山寨平板”将对正规平板电视品牌形成巨大冲击。但也有专家认为,“山寨手机”与“山寨平板”存在很多产业不同点,“山寨平板”只能在边缘生存,难成大气候。  昨日,记者在北京一家二手电器市场看到,各尺寸的“山寨平板”陈列在柜台上,贴着各中外正规平板电视品牌的商标,售价则仅为正规平板电视品牌的一半,过低的售价吸引了许多消费者驻足。  发源于产业链完整的南方  和“山寨手机”一样,“山寨平板”也发源于南方广州、深圳等地。这些地方的液晶模组、背光模组等整套液晶产业链相对完备,包括奇美、华映等大公司都在南海建有中、小尺寸的面板生产线。此外,联发科公司价格低廉的液晶电视芯片也为“山寨平板”提供了方便。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山寨平板”销售人员也多次强调,“这些电视都是广东生产的”。据销售人员透露,珠三角地区,很多以前以小规模出口订单为主的传统显像管电视机、DVD影碟机等企业都在寻求转型,2005年,这些厂陆续转向组装“山寨平板”。业内预计,类似的这种企业超过200多家,而“山寨平板”电视年产能目前应该在200万台左右。  “‘山寨平板’在外观上靠模仿正规平板电视。”创维北京区品牌总监杜立军表示,“正规品牌新品一推出,‘山寨平板’就会派人去家电卖场拍照,几天后,同式样的‘山寨平板’就会出现在市场。”  记者在“山寨平板”的销售点发现,“山寨平板”的纸壳包装没有任何商标、出产地等标志。“你想要什么品牌,我就给你贴什么品牌。”销售人员表示。  低成本导致售价低  海尔集团总工程师翟翌立在解读“山寨平板”的出现及发展时表示,由于“山寨平板”一出现就知道无论从规模还是投资都无法跟正规品牌平板电视企业抗衡,故生产商选择了以低成本来追求利润。“拿面板来说,‘山寨平板’的面板很多都是返修产品,也就是说他们用的都是有瑕疵的面板。”翟翌立表示。  除了在面板上追求低成本外,不依靠上游企业整体解决方案、无需庞大研发、从事低成本的作坊式生产、回避各种政府税费和监管、冒用正规品牌,使得“山寨平板”售价仅是正规品牌的一半。记者发现,一台32英寸贴“松下”商标的“山寨”液晶电视报价仅2500元,而正规同尺寸松下液晶电视的售价为5000元左右。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正规品牌平板电视由于投入高,在成本上很难与“山寨平板”竞争。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台主流42英寸“山寨平板”的制作成本大约由几个部分构成:液晶面板2400元左右(视面板质量而定)、外壳和板卡1000元至1200元,其余则是包装和雇佣人员的支出。这种低成本是任何一个正规平板电视企业所不能及的。“山寨平板”的利润在50%左右,正规品牌的利润大概在20%左右。  虽然明知在质量上、服务上存在问题,但仍有消费者被“山寨平板”的低价“打动”。记者走访发现,市场上的“山寨平板”多销往小饭馆、小宾馆、KTV等消费场所,少有普通消费者为家庭购买。此外,“山寨平板”还出口到新兴市场。
     相关链接
    ·电击治疗网瘾受疗者称遭虐待 卫生部发文叫
    ·网瘾治疗有四大流派 月收费从五千到上万不
    ·传富士康深圳工厂已量产iPhone中国版 代号9
    ·联通年底前引入3G版iPhone
    ·中国版苹果iPhone送测泰尔实验室
    ·英特尔二季度净亏损3.98亿美元
    ·统一手机充电器标准加速推广 兼容中国标准
    ·基站进楼遭漫天要价:20平米租金40万
    ·中国移动未来3年内将在农村投资700亿
    ·3G牌照发放和3G业务增长带动电信人才需求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电话:010-63085539 传真:010-63083953
    地址:北京市复兴路65号4楼
    技术支持:中华职工学习网网络中心 北京政产学研资讯技术研究院 京ICP备09110630-3号